立足“生本教育”,基于“课堂理解” —宝龙学校校本研修行动纲要
2015-01-04 宝龙学校 点击:[]
一、问题提出
1、学校的生命在于教育教学质量,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打造一支德才兼备、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前途与生命。宝龙学校是一所新办的九年一贯制公立学校,教师群体以年轻教师为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较好的师资基础,是宝龙学校目前所面临的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师的发展,要借助多种力量,整合各种资源,为专业化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相信,每个教师都有成长的愿望与能力;我们也相信,一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一旦通过教师的自主学习而内化为教师思想的一部分并在实践中外化,将产生巨大的教育效益。学校在教师研修上的制度化设计与平台的提供,将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指引方向、创造条件并提供路径。
2、教师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做好制度化设计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找准切入点。教师最重要的阵地在课堂。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课堂模式的选择、课程实施的方式、课程内容的取舍,教师的教学行为取决于教师观与学生观;而从课堂实施的效果上看,课堂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个体对课堂的理解与掌握。课堂理解并不会必然发生,它的发生取决于三个条件:(1)教师的理论素养;(2)教师的课堂操控能力与技巧;(3)教师的反思与研究意识与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出三个结论:(1)教师的培养将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系统工程;(2)课堂理解是教师步入教育殿堂的必修环节与最佳切入点;(3)提高教师的课堂理解能力,促成课堂理解的发生将建立在学校对教师发展的指引及教师自觉发展的基础上。
3、课堂理解必然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前提下。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正假“素质”之名大行“应试”之实。课堂在应试与题海中渐渐失去鲜活的生命,学生在课堂上成为被动的知识接收器与做题的机器而不断丧失学习的主体地位与学习的自主性。我们认为,学生的全部学校生活的过程是一个生命化的过程,课堂的生命意义在于学生作为自主的个体对自身思维流动的感知与对美的体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全面的尊重与落实,教学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以学定教,体现教育的本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奉“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为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上,我们选择“生本教育”作为我们的理念支撑。
二、概念界定
1.关于“课堂理解”
所谓“课堂理解”是指教师通过自主观察、分析、质疑、反思、证实(证伪)等实践性活动从而去发现自身教学行为背后的意义,寻求教学行为依据背后的道理,并在团队共同行动中达成对课堂的共识的过程。通过问理于课堂,教师既能达到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目的,又能不断提升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课堂之“理”是对课堂的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认识,而不是通常意义下的被肢解的一些指标如“一堂好课的标准”等等,课堂之“理”解决的是“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它是简明而通俗的,是教师们共同熟悉的语境下进行的表述。例如,课堂之理对很多问题回答是非常浅显而明确的,如课堂教学根本目的是什么?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用课堂之理来解读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明白易懂的,如课堂教学提倡精讲多练其道理是什么?那是因为,教师的讲授充其量只是能让学生获得理解能力,但学生的练习(学生活动)可让学生不仅获得记忆、理解能力,还可能获得应用能力(包括分析与综合能力),等等。课堂理解行动本质上是教研训一体化过程,它可使教师既知道怎么上好课,同时又能把课上好,做到知行合一。“课堂理解”理念建立在如下基本认识之上:第一,教师是课堂建设的主体,只有教师才能决定课堂的变革及其方式;第二,相信教师自身有能力认识与理解自己的课堂并进而改进自己的课堂;第三,凡事都有一个理,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课堂教学应该存在一个教师能够认识与理解的基本道理。
课堂之“理”赋予的基本意义是既能解释教师的教学行为,又能被教师的
课堂教学行为所体现,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理”指导教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实践又能深化完善“理”本身。课堂之理的获得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它需要群体的合作才能完成。因此,理解课堂,是教师基于课堂持续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积累的过程,是教师自主成长的必由之路。
2.关于“生本教育”: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面临两条道路的抉择:一条道路是以外部目标体系要求学生,学生不能从自己的生活中或心灵中找到所学内容的通道,只好接受外力的推动,处于被动状态;另一条道路是我们从人的需要和可能出发,去确定教什么和如何教,它最终指向人的积极性的发挥,并形成积极性发挥的机制。1999年,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的概念和“教育走向生本”的基本判断,以及“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其基本原理在于:生命蕴含着神奇,教育的基本动力是依靠学习者的天性和潜能,教育的功能是指向激扬生命,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自身的成长,教学的本质就是帮助人学习;德育的真正基础是学生的美好的学习生活;教者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而是生命的牧者;从教学观上看,是“教皈依学”,从课程观上看,是“从符号研究回归符号实践”,是“小立课程,宽着期限,大作功夫”。
要使学生好学,不是一般性地把学习还给学生,仅仅让学生形式上得到自主,我们需要把核心性的学习交给学生,让学生走向学习的核心,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这要求要在使学生能实现自身发展的根本处做文章,即要在思想发生处、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情感涵育处下功夫,把孩子的学习作为其心灵与生活的一部分,知识从此充满心血与感情,即教学的最大价值是促成人的成长而不是知识的增长。“生本教育”从原点思维出发,对教师提出了三点要求:(1)真正摆脱短期应试框架,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的课堂;(2)进行课程整合与教材重构,以便真正适应学生;(3)深信上述自然的方式能够把人培养到极致。
3.关于“生本教育”视野下的课堂与“课堂理解”:
(1)从总体上说,“生本课堂”是让学生更想学、更会学、更好学、学得生动活泼、更具有发展意义与价值的课堂。其核心是理解学生学习是学生生命过程的一部分,是学生自主自觉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感受生命的过程。观察“生本课堂”的关键在于是否将学生视作课堂学习的主体与主人,是否促成了学生自身的发展。
(2)为此,我们确定了观察与理解课堂的如下维度:
A 是否建立了知识的整体结构;
B 是否建立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C 是否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D 是否把核心性的学习交给了学生;
E 上述要求实现的方式如何。
三、实施策略
(一)制度框架:
1.建立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
(1)校长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安排、布署全校校本研修工作。
(2)学校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督查校本研修工作。
(3)教导处具体组织落实校本培训工作。
2.健全校本研修制度,建立校本研修工作档案。
(1)健全校本研修制度,定时间、定内容、定要求,保证研修活动的有效开展。
(2)制定校本研修计划,要长计划、短安排,早准备、重落实,勤记录、详收集、抓过程。
(3)做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按不同年龄段确定入格、合格、风格的“三格”目标,并定期进行目标达成度的考核;
(4)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机制,确立青年教师成长路径;
(5)建立教师个人成长记录袋,建立学校校本研修工作档案。
(二)研修形式:
1.学习培训:系统开展有关生本教育与课堂理解的系列培训,旨在解决课堂理解行动过程中的理论支撑与研究方法问题。
2.课题研究:结合生本教育的理论与课堂理解过程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主要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做到“小立课题,大做功夫”,学校制定课题研究的整体方案,各学科按照要求做相同的课题,统一行动,规范实施,体现同步协作效应。
3.课例研究:“课堂理解”是问理于课堂,它是基于课堂、为了课堂的活动。
因此,课堂教学实践是其关键环节与基础。围绕课堂教学开展的观课与议课(听课与评课)是理解课堂的基本活动方式。基于课堂理解的观课与议课特征是:上课循理,听课思理,评课依理。观课与议课的重点是发现教师行为后面的“理”以及“教学活动”与“理”的关系等。议课不是强加观点或是一分为二的评价,而是强调讲“理”。因此,“课堂理解”特别强调合作的、民主的研修文化的营造。
(1)常态活动方式:倡导备课组持续开展各类形式公开课、示范课,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课堂教学竞赛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听课评课研讨活动,活动中要具体落实课堂理解要求。
(2) 课例研究活动:备课组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课例研究,要明确主题,可按照上海顾泠源、王洁倡导的“课例研究”开展规范的研究活动。每个备课组每学期进行1-2个规范的课例研究。
4.师徒结对:校内优秀教师、老教师与青年教师、新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徒弟在师傅的诊断、指导中,不断谋求新的提高和成长,同时师傅在带徒弟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
5.观摩听课:广泛开展“互助——观课”和组织化“说课——讲课——评课”活动,落实观课后的评课和讨论环节,为大家提供交流的契机,运用生本理论与课堂理解的技术分析课堂实践,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和自身实际教学水平,引导教师从听课评课中汲取养料,达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群体的共同提高。
6.个人自修:教师自己确定成长目标与步骤,用生本教育理论和知识武装自己,在理论自修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通过课堂理解实现自我改进和提高。
7.校外交流:
(1)加强兄弟学校的交流、开放、互通有无,实现资源的共享;
(2)加强进修培训,利用校外各种进修资源与机会。
(3)通过网络在更大范围内、更多内容上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使教师得到充实和提高。
四、保障措施
(一)保障研修内容,做到学有所指。
1.指向师德的研修内容:
(1)法律法规:《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2)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圳市对教师师德的规定以及师德案例的学习与分析;
(3)教师礼仪:教师修养与行为规范要求。
2.指向教育教学基本功的研修内容:按照教师职业基本功和专业基本功的要求,组织教师学习理论、进行时间和技能培训,使教师在原有水平上有一定的提高。
3.指向教育教学能力的研修内容:有关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改变教师教育行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理论学习,有关生本教育理论的学习,有关课堂理解的技术培训。
4.指向教育科研能力的研修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叙事研究、课例研究、课题研究方法,教育反思、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育论文的撰写及观课议课的方法。
(二)保障评价指标,做到研有所成。
开展“十好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做好十件事:
1.读好一本教育名著;
2.写好一篇心得体会;
3.上好一节公开课;
4.做好一个优秀课件;
5.承担好一个课题研究;
6.带好一个班;
7.评好一节公开课;
8.搞好一次演讲(教学交流、研讨发言或演讲比赛);
9.写好一份教学经验总结;
10.发表一篇好论文。
(三)改善研修条件,确保研有所继。
1.建立教研组与备课组为基础的合作研修机制,将研修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有机融合。
2.建立教研组和教师个人研修档案,注重过程落实和资料收集管理。
3.健全研修制度,创设研修条件,采取激励性措施,把校本研修与晋职、评先、选优等工作相结合。
4.建立数字化研修教师成长环境。
学校依靠“教师学习数字化校本管理平台”,建立教师成长数字化研修中心,
将教师的阅读学习、专家讲座、网上听评课以及课题研究等进行数字化整合,建立教研训一体化数字化教师学习环境,为教师专业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平台。
5.与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6.建立“校本研修论坛”。
成立旨在展示与交流教师教师研修过程中的经验、体会及成果的平台。论坛每月举办一次,由教学处牵头组织实施。
深圳市龙岗区宝龙学校
2013-11-16
附件一:《宝龙学校“三格”教师养成方案》;
附件二:《宝龙学校青年教师成长方案》(附《宝龙学校师徒结对方案》);
附件三:《宝龙学校教师培训计划》
附件四:《宝龙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方案》
附件五:《宝龙学校教研工作方案》
上一条:深圳市教育科研规划2014年重大课题招标申请•评审书(完整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