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来势汹汹、不可阻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传统新闻媒体如何应对已经发生的变化已经非常紧迫。改革比不改革好,早改比晚改好,实行媒体转型和媒介融合,这是几乎是媒体学界和业界多年来难得一见的共识。改革就要熟悉历史、认清现实、洞察未来。那么,在世界范围内,未来媒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其总的发展趋势又是什么呢?
一、未来媒介生产的变化。
媒介生产元素将进行大胆的科学重组,一些其它产业元素和创新因子将会被纳入未来媒介生产的过程之中,有时甚至会取代原来的主体元素。传统媒体生产者的身份清晰、职责分明,随着受众参与、社群参与、远程参与等生产形式的出现,媒介融合生产、混搭制造、反复生产、合作创新会成为趋势。专业传播者身份淡化给媒介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而追究责任增加了难度。由于“人人都是记者”,“个个都有话筒”,本来的“前端制造”可能有部分变成了“终端制造”,而传统的受众一旦成为传播者,传统的生产规则和游戏规则也必将随之改变。大数据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可使一切事物都变得可测量化和可预见化,计算机写作新闻成为新趋势。新闻与娱乐产品私人订制、群体订制成为一种需求和时尚。新闻与娱乐生产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急剧增加,人才培养的难度越来越大。
二、未来媒介内容的变化。
新闻媒体会向娱乐媒体和广告媒体发展和变化,不论是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概莫能外。媒介内容的城乡对立可能进一步加剧,城市新闻和娱乐内容充斥在各种媒体的所有空间和时间,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内容则被挤压在狭窄的角落里。媒介内容视频化、微型化、碎片片、快餐化、庸俗化、粗劣化、弱智化、情色化、个性化的倾向,仍在滋长和蔓延。新闻创新,娱乐创新,寻找新的说故事形态,建立新的叙事资料库,探明和激活受众的心理需求,然后给予及时满足,成为所有媒体内容生产和创新的主攻方向。
三、未来媒介经营的变化。
传统媒体的经营收入将逐步向媒体外拓展,媒体主业收入一般只会占全部经营收入的大约三分之一,其余均为多种经营或辅业经营收入,并有可能向一切有利可图的领域发展。媒介经营的食物链将不断拉长和无限拓宽,由于媒介产品不同于以往的一次性销售而变得可以多次销售、反复销售、转换形态再继续销售,而且每次销售仍然可以附加广告,其效益呈现出长尾理论所描述的扫帚状——越向后其收益越大,因此经营要着眼于长远目标和规划。利益由媒介独享的时代慢慢终结,转变为同食物链或食物网各个环节和节点共享,不仅要同广告商、中间商签约,还要同上传者、草根媒介、信息提供者等签约,经营活动日益复杂繁琐。机构设置扁平化、分散化、小型化,体制内与体制外之间的经营边界日益模糊。媒体将积极探索媒体联动、网络互动、现场活动、服务促动等立体化、多渠道的经营手段。新型的媒介经营活动向领导者和管理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严峻挑战。
四、未来媒介传播形式的变化。
接收工具的微型化、多样化和移动化极大改变了以往新闻和娱乐传播的形态,并持续向更新颖、更便捷的方向发展。一是融合性。如今任何一只接收工具均融合了多种功能:本来通讯工具的手机,现在成了媒介功能和生活功能集合体。二是异步性。在现代传播系统中,参与者不需要同时处在传播的情境中,以电脑为主的传播系统和其他许多新媒介,都有超越时间、转移时间的能力,能让个人在较适宜的时间和空间打破正常顺序下载、接收或录放有关信息和娱乐内容。三是隐身性。最新的随身携带的媒介已经慢慢具有隐身功能,人们接收信息、使用信息和发送信息更加隐匿、灵活、方便,不需要再像过去那样要坐在电视、电脑、收录机前面,也避免了玩“电话捉迷藏”的游戏。
五、未来信息传播对象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媒体管理者发现,现在想用一种媒体让所有的受众在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接受媒体信息的“大众”正在消亡,而一种具有各种视听、阅读特点的“小众”正在崛起。过去聚集在客厅里的受众也不多见了,他们呆在公司、宅在书房、躺在床上、走在路上、玩在户外。新受众产生新媒介,新媒介产生新体验,新体验产生新需求。广播媒体的重新崛起,地铁报纸的走红,车载媒体的热销,微博微信受到全民追捧,都是受众变化所引发的巨大改变,聪明的媒体企业正是在发现和服务新变化方面获得了飞速发展的机会,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但是,媒体不论它怎样转变、走向何方?未来中国媒体的理想、精神、责任和使命只能完善、不能改变,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同时,中国媒体既需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介的专业性、权威性和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又需要发挥网络和新媒体传播时效强、信息来源广、传受互动强、言论尺度大、内容短平快等特点和优势,合理平衡传者导向与受众导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积极推进媒体转型和融合,争取稳步发展和持续繁荣。
(摘自:2014年第2期 《当代传播》作者:邵培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