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教师中心>>学习培养>>教学理论>>正文

用爱造就爱—宝龙学校德育行动主题学习研讨

2014-10-23 宝龙学校 点击:[]
学校以“用爱造就爱”(以教育之爱实施爱的教育,以爱的教育实现教育之爱)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行动主题,其理论与实践意义究竟在哪里呢?
具体地,爱是什么,爱对人类、对人的发展的有什么意义,爱需要方法吗?怎样爱我们的学生,等等,这些问题的回答都可以从学习得来。

下面,我们将从哲学的、美学的、心理学、教育学以及从理论、从实践层面来学习。

《生命美学》(P296-298):

因此,审美活动的功能、意义就往往不是表现为同情,而是表现为——爱。什么是爱呢?爱是永恒的祈望。爱,不能等同于人们常常说的“爱情”。“爱情”只是爱的海洋上溅起的一朵微末的浪花。爱要比爱情弘阔得多,深刻得多。它根本就不是为了占有一个人、一个对象或在野草丛中寻欢作乐而莅临世界。爱,也不同于人们常说的建立在本然情欲基础的爱,准确地说,后者只能称之为爱欲而无法称之为爱。爱欲的基础象同情一样,是“推已及人”。这里的“己”是指的人的本然情欲。然而,本然情欲自身却又没有任何超验的价值根据。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导致两种结果:或者是既然本然情欲成为终极根据,那么任何维护一己的自私要求就都成为合理的了。任何要求以他人为手段的作法也就都成为合理的了;或者是使爱欲沦为有具体对象的,这种爱欲不但不是惠临每一个人,而且反而粗暴地把一些人清除出去,爱欲便从给予他人的爱,转而成为对他人的剥夺了。因此,爱欲开启的不是人类家园的栅栏,而是潘多拉的魔盒。相比之下,爱则是超然本然情欲的终极关怀,是超愈任何法则和规定的绝对之爱。正象克尔凯戈尔指出的:生存的价值呈现必须依赖“某种更高的东西的存在,通过它,人们可以走向高处,这种更高的东西完全不必强求一致;不过,要是这更高的东西能真正在每时每刻都把人引向高处,它本身就不能随意变换,反复无常;毋宁说,则是它才得以使每一无常富有光彩,它必须是神圣明彻的。”试问,这神圣明彻的东西是什么呢?当然只能是象征着终极关怀的终对之爱。在这个意义上,爱其实是生命存在的终极状态,它是审美活动的最纯真的体现。爱就意味着不论何时都存在着一个神圣至上的纯全存在,意味着个体与这神圣至上的纯全存在的相遇。因此,爱就是感受到世界的冷酷无情的心灵中创造出温馨的力量,这是在温爱他人受阻时义无返顾的力量,或者,按照蒂利希的说法,一个严酷无情的人在听到神圣至上的纯全存在时就应立生命的意义的力量。爱就是自我牺牲,就是无条件地惠予,就是对每一相遇的生命的倾身倾心。它永远不停地涌向每一颗灵魂、每一个被爱者,赋予被爱者以神圣生命,使被爱者进入一个崭新的生命。“生命因为有了爱才有价值,生命因为失去了爱才变得更为富有”。泰戈尔的诗句何等光彩照人!生命因为失去了爱欲而更为富有,生命因为禀赋了象征着终极关怀的绝对之爱才有价值,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场景。“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老子)。不错,爱是柔弱的、理想化的,爱是一种乌托邦,但爱毕竟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真实的东西。(这世界对我们是何等吝啬!)没有爱的生命是残缺的生命,没有爱的灵魂是飘泊的游魂。在被荒诞虚无包裹一切的世界大沙漠中,唯有爱才能给人一片水草,唉!“爱的启示就是世界的救赎!爱是缠绕大地的一根韧带”。(裴斯泰洛齐语)——不,应该说,是一根脐带。因此,学会爱、参与爱、带着爱上路,是审美活动的最后抉择,也是这个世界的最后抉择。

《美学原理》(P334):

这位谭老师和这位母亲,显示出崇高的精神美、灵魂美。这种精神美,灵魂美,本质上是一种爱,是母亲的爱,师长的爱,人类的大爱。这种爱,包含着生命的牺牲与奉献,造就了精神的崇高。正如屠格涅夫所说:“爱比死,比死所带来的恐惧还更强有力。因为有爱,只因为有爱,生命才能支撑住,才能进行。”也正如李斯托威尔所说:“爱是这样冲动,它驱使我们永恒向前,去实现人类高尚的命运;它不断地把真正人性的东西,从我们天性中的那些粗野的世俗的东西中拯救出来;它把我们燃烧着的对于精神上的完满的追求,世世代代地保持下去;同时,它又把我们内心经验深处的那种对于宗教,神圣和艺术的珍贵而又深挚的感情保持下去。的确,就是这样一种奇异的创造性的力量,把人生神圣化、理想化。”
人们在面对这样一种精神美、灵魂美时,都在受到震撼的|同时,在自己的内心中充满一种神圣感。这种神圣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升华,也就是超越平庸和渺小,使自己的精神境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自我出发》(P27-31):

爱这个字是非常神奇的,它包括各种爱。每个人都有很多人在爱他。父母对一个小孩的爱会使他表现惊人的能力,这样的故事是屡见不鲜的。同样,子女对父母的信赖、对父母的爱,也可以使父母忍受各种痛苦,像我们经常说:“女子虽弱,为母则强。”为什么?她是母亲,她爱她的子女,她的子女也爱她,她的力量源源不绝。为什么爱有这么大的力量呢?因为爱可以照亮一个人的价值,鼓动一个人的能力。爱是光,也是热。一个人爱你的时候,你必定有值得他爱的地方。他爱你绝对不是盲目的,一定认为你有某种价值可以去实现。所以有人爱你,使你觉得自己有价值,有一种成就感,就会给你一种力量,催促你去实现他所看到的那种价值。

同样,我们接受很多人的爱,也要设法去爱别人。我们都有爱过别人的经验,从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当我们爱别人的时候,往往能看到好的一面……朋友之间的交情也是一样,所谓“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别人只看到我的表面,而真正的知己可以看到我的内心、我的本质。外在的是现象,内在的是本质。本质看得到吗?当然看得到,人之相交,贵在知心。假如你有真正的朋友,天下人都说你做了什么坏事,他却相信你绝对不是坏人,做坏事也是被勉强的,可能只是一种手段、伪装,你必定还有更好的目的。有这样的朋友,当然可以死而无憾了;有这样的人,他必定是有慧眼,才能识英雄,当然,你自己必须先是个英雄才可以。

人与人之间,由亲情、友情、爱情各方面来看,只要发自内心,不受外表影响的,都会像光明一样,可以照亮我们内在真正的价值。这说明人的生命是等待完成的,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成为人的,人是正在形成中的(person in the making)。外在的身体二十五岁以后就慢慢趋向于衰老了,但是心灵世界的成长却是无可限量的,除非你限制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James)特别强调,除非我们限制自己,否则我们的能力发挥出来是难以想象的。而事实上,我们所用的这种能力只占十分之一而已。另外十分之九为什么没有发挥出来呢?因为别人爱你爱得不够,或者是你爱别人爱得不够。当一个人要成为真正的人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是有潜能的,而要得到实现的第一个条件便是爱。

……

你不能想象一个人是没有人爱的,没有人爱他的话,他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没有什么特色,没有什么必要。美国发生过一件事,一个年轻女子跳河自杀,跳下去之后,一个男孩子路过,看到有人自杀,赶快跳下去救她。可是这男孩子不会游泳,跳下去之后拼命挣扎,这女孩子很好奇,怎么有人跟着跳下来?一看,是个下来之后拼命挣扎还想救她的人。女孩子本身是游泳高手,而把他救起来了。她想,连这个陌生人都愿意牺牲自己来救她,表示人间还是有温暖的。

……

所以,如果一个人对于爱的观念或行动,没有真正的了解或发展,不要说自我实现,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愿珍惜。这说明人的生命是动态开展的,他的第一个条件是需要有爱。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没有人爱我,那是我们自己封闭心灵,不知道去体察人与人之间,原来是有许多珍贵的部分值得我们珍惜的。

《爱和自由》(P49):

儿童一切生活的基础和对未来的认识及行为几乎都归结于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的爱是孩子的人格、心智、道德等各方面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因此我认为爱的问题是儿童各方面成长的一个背景。这也是许多心理学家的共识,好比植物有土壤一样,爱就是儿童成长的土壤。

《爱和自由》(P54):

爱孩子有多么重要!当一个成人爱另一个成人时,那个成人会明白他得到了爱。但当父母爱孩子时,孩子就学会了爱一切。爱是儿童成长的最好食粮。有爱的能力是最美好的品质。爱是提升生命最关键的契机。

《爱和自由》(P56):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爱和自由》(P61):

爱,首先是一种感觉,一种细微的情感,一种心的投向和归属,那投向中有一种安全感、自由感、轻松感、幸福感,一种完整的、被解救的感觉。爱,其次是一种给予的幸福,因为你曾感受过爱,知道被爱的感觉。而给予,就是独立的内涵。
《爱和自由》(P 75):
儿童的内心世界比天还要宽广!只要我们潜心地去爱儿童,儿童就会变得非美好。只要爱儿童,我们就会给儿童自由。有了爱和自由,儿童就具备了基本成长的条件。有一天,自由和爱就会在漫长的童年时代过去后,在一个人身上形成最美、最崇高、最具人格魅力的品质。

《爱和自由》(P 177):

老师爱你就是因为你是你,不因为任何别的原因。我不因为你故事讲得好,我不因为你考试考了100分,我不因为你今天做了什么事情,我因为你本身,你本身就足以让我来爱你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的至尊状态。生命是高贵的,由于生命的高贵,所以他生命浑然表现出来的能量就是爱。

爱绝不是表现在你的头脑里,爱不是你想到这样爱孩子就可以爱孩子,不是这样的。爱表现在你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每个姿态,每个想法,每个意识中,它表现在你点点滴滴的生活中。

我要说的是,爱是一种关系。爱不储存在我的内在,因为我看不到;也不完全储存在你的内在,你也看不到;但是当我们连接时,是彼此的关系让我们看到了爱。爱孩子,表现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

《生命美学》(P49):

“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交换信任,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能实际鼓舞和振拔别人的人。你跟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与你的意志的对象相合的,你的现实个人生活的明确表现。如果你的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造就出爱,如果你作为爱者用自己的生命表现没有使自己成为被爱者,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而这种爱就是不幸。”(《1844年经济学一一哲学手稿》第108-109页)

《爱和自由》(P54):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弗罗姆(1900-1980)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好比学医,你不可能生下来就是一个医生,你必须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医生。他的看法是:每一位父母也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爱。

《调整关系,科学育人》(P64-78):

无条件地爱你的孩子
一、爱是生命的阳光。

没有阳光,万物无法生长,没有爱,孩子的精神人格无发育成长。爱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原因,也是孩子成长的原因。

刚出生的孩子,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他的能力为零。他的世界充满着与生俱来的恐惧和无助,他必须依靠其他成年人的照顾,才能活下来。父母对孩子物质上的照顾,使得作为“物质人”的婴儿存活下来;同样父母对孩子的爱,消除了孩子的恐惧感,使得孩子的“精神人”开始发育成长。孩子刚出生时,并不是完整意义的人,他只是具备成为人的可能性。如果给他适当的“养分”他会发展成“人”;而如果没有给他“养分”或“养分”的成分不正确,那个孩子的“精神人”可能根本就没发育或发育不良,导致孩子不按 “人”的方式来行为,是类似于人类的动物。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孩子的“精神人”发育的最重要的养分,它的重要性,与母乳对出生婴儿的重要性是一样的。当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的时候,孩子找到了最初的“自我价值”由此产生了向他的生命之外扩张,探索他周遭世界的欲望,这是他成长的起点。作为孩子的“精神人”的主体架构的“自尊心”,是“精神人”的脊梁骨。没有自尊心的人与没有脊梁骨的人是一样的,是软体动物,他们终生在地上爬行,无法成长为完整意义上的人。有了自尊心的人,才能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作为主体的人。孩子刚来到世界上,他的能力为零,除了上帝把他做成“可爱状”而惹人怜爱之外,他不能给其他人任何物质上的好处(价值),是父母“无条件”的爱,让他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这是一个人自尊的最初来源。当孩子被他的父母无条件地爱着和平等地尊重,他内心的“自我价值”会产生,进而升起了自我尊重的感觉。应该说,父母的爱是培育孩子自尊心最重要的养分。

二、爱的真谛。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爱,也都希望给予爱,但是真正理解爱的真谛的人并不多。不论是男女之间的爱,还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及朋友的爱,爱的真谛应该是一致的。我们认为要理解爱的真谛,应该把握以下四点:

1.爱是一种感情。爱不是物质,不是给钱,给东西,是家长的眼神欣赏孩子,口中告诉孩子妈妈爱你,行为上拥抱孩子,等等。我们人类的行为的基本含义是大体相同的。每个做父母的人,都必须了解,如果孩子的生命早期,没有得到充分的肉体爱抚,就会产生“皮肤饥渴”,从而产生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因此父母必须给孩子充分的爱抚。通过亲吻、拥抱、抚摸等方法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2.爱是一种平等关系。

如果爱者与被爱者不平等,家长居高临下,那充其量叫做恩赐,那绝不是爱。爱是无条件的。你爱你的孩子要没有任何其它的理由,就因为他是你的孩子。所有的中国家长都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但是我们大部分人是有条件地爱孩子。比如你对你的孩子说:“如果你考取第一,我就给你买山地车,买手机。”这种爱是一种合同,是他产生恐惧的根本原因。我们是先给孩子设定行为标准,你达到了这个行为标准我就爱你。我们有多少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说过“如果你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这样的话。我们这样做是在绝对地威胁对方。在孩子的内心中会把这句话当真,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件坏事,但我们在孩子内心中却装上了恐惧和自卑。这是对孩子主体人格的绝对抹杀。我们只有通过无条件的爱,才能让他感觉到自己是可爱的,珍贵的。

......

3.爱是整体地接纳对方的人。

孩子考了100分,就又抱又亲,考了50分,就又批又打,要是这样,你不是爱他的人,是爱慕你的虚荣。当孩子考了100分你爱他,当孩子考了50分你就不爱他;当孩子干干净净时你爱他,当孩子满身泥土回来时你就不爱他。如果你是这样的父母,我可以告诉你,你的孩子绝对不是最优秀的。我们爱我们的孩子不要因为他的平时表现,个人行为来决定,而就因为他是你的孩子,这一点就够了......

4.爱的有无是由被爱者决定的。

如果你的孩子感受到了你的爱,那就有爱;没感受到你的爱,即使他知道你在爱他,那也是没有爱。当施爱者表达自己的爱时,如果被爱者接收不到,只说明是施爱者单方行为,与被爱者没有关系。只有被爱者接收到了爱,才说明有爱。我们不要忘了,爱是一种关系,他的主体是两个:施爱者与被爱者。如果被爱者没有接收到爱,那么在这个爱的关系中,由于缺少一方当事人而成为施爱者一厢情愿的主观行为......爱能否对孩子起正面的激励作用,关键在于孩子是否感受到是爱,如果孩子没有感受到爱,无论家长怎样认为,都不能说明有爱。所以家长们必须记住你爱不爱孩子,不是由你决定的,而是由孩子来决定的。

三、怎样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当我们明白了爱的真谛,怎样爱孩子就成了技术问题。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家长们必须了解,爱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没有平等就没有爱。所以家长们首先应该把孩子当做和自己一样的人来对待,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不强迫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绝大多数的家长,在他们的个人经验中,发现孩子还小,很多事情他们都不懂,就不再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人来对待了。这是一种愚蠢的错误。孩子固然对很多事情不懂,但那不是构成我们不尊重孩子的理由。其实这个道理就像有教养的人要尊重残疾人是一样的。我们家长是否尊重孩子,是不以孩子的表现为前提的,它是我们对待孩子应尽的义务,是我们家长的教养,是我们人格高尚的反映。

2.家长爱孩子不需要理由。

3.直接告诉孩子你爱他。

为我们人类的行为可以任意解释,你认为你爱对方,你通过行为或礼物等方式表达你的爱,在你看来,你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可是孩子却可能理解为你的自私或对他伤害。所以你爱孩子,就必须明确地告诉孩子你爱他,只有表达出来的爱,才是爱。爱是需要明示的,必须直接表达出来,否则,对方可能根本就接收不到你的爱。

4.用你的眼神告诉孩子你爱他。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准确地反映我们的内心世界。当我们爱孩子的时候,你的眼神会准确地传达你的爱意。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人;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眼神,留神是否偏离了爱孩子的轨道。当我们过分注意孩子的表现和学习成绩时,常常忘了爱孩子,早已经把爱扔到九霄云外去了。你以为孩子不会发现,其实,孩子百分百地会知道你已经不爱他了。因为你眼神早已经把你的秘密泄露出去了。让我们尴尬的是,我们爱孩子的信息,孩子不容易接收到,可是我们不爱孩子的信息,孩子仅凭直觉就完全可以接收到。

5.用体恤的态度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是一个成长中的人,他每时每刻都可能遇到困难,随时遇到迷茫费解的问题,并且他们的情绪非常容易受到干扰,一会儿是阳光明媚,一会儿又是暴风骤雨。他们在内心里极其渴望有人能理解他们的感受。所以他们需要的首先是倾听,其次才是指导。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家长,都不重视倾听孩子的心声,忽视孩子的感受,他们认为孩子还小,说不出啥来,他们主观地判断孩子更需要指导。其实,家长们应该知道,倾听孩子的目的,不是看孩子说的东西对错,而是用“倾听”的动作来给孩子支持和理解,通过倾听的动作,来表达家长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爸爸妈妈永远是他们心灵的归宿。

6.用“行为”表达对孩子的爱。

我们人类的行为的基本含义是大体相同的。每个做父母的人,都必须了解,如果孩子生命早期,没有得到充分的肉体爱抚,就会产生“皮肤饥渴”从而产生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因此爸爸妈妈必须给孩子充分的爱抚。通过亲吻、拥抱、抚摸头发等方法来表达对孩子的爱。美国心理学家,让女大学生志愿者,到孤儿院去爱抚那些严重“皮肤饥渴”的儿童,对改变这些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偏差的效果非常明显。家长在给孩子爱抚时,不但能够享受天伦之乐,更重要的是这种爱抚是孩子成长必须的养分,是我们家长每天要对孩子做的动作。

7.用写信或“写纸条”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很多家长当着孩子的面直接说爱孩子,不好意思说出口,那最简单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给孩子写各种各样的小纸条,直接写上“爱你的老爸”或“爱你的妈妈”。我女儿认为在她的生命中,最让她难忘的就是我给她写的那些结尾写着“爱你的老爸”的小纸条。我们必须留下被爱着的证据,使他们确信自己是被爱着的。

8.用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的工具表达对孩子的爱。

当孩子在自己的邮箱中发现爸爸妈妈发给他的表示爱他的电子邮件,会非常感动。手机短信是更便利地表达爱意的工具,随时随地可以告诉孩子你爱他,又可以避免当面说不出口的尴尬。

9.通过“礼物”表达对孩子的爱。

在孩子生日,节日和其他特殊的日子,送给孩子带有纪念意义的礼物,会让孩子感到幸福甜蜜,当家长出差回来,带给孩子一件小礼物,会让孩子感动,因为这让他感到你牵挂他,心里时刻想着他,从而觉得自己被珍爱着。

1 0.用电话录音或录音机录音表达对孩子的爱。

家长可以把自己爱孩子的话,录在录音电话里或录在录音机里。当孩子自己独自听到爸爸妈妈爱他的话时,会非常感动。我们不要忘了,感动是让孩子成长最快速的方法。



爱是有方法的
——“知心姐姐”卢勤

爱的目光和微笑,对孩子来说,父母的爱如同孕育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太阳和水那样重要。然而,如此重要的感情,也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爱的误区”。在当今的家庭中,围绕“爱”的主题,成年人世界和未成年人世界发生了“五大冲突”,出现了“五过”,带来了“五无”。

一是父母过高的期望,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望;
二是父母过多的干涉,带来的是孩子的无奈;
三是父母过度的保护,带来的是孩子的无能;
四是父母过分的关心,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情;
五是父母过多的指责,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措。

正是扭曲了的爱,生产出了“五无”产品。孩子在痛苦,大人在焦虑,社会在反思。

在2002年8月19日召开的海峡两岸“21世纪儿童教育”座谈会上,北京幸福泉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程淮博士讲了一句很精彩很深刻的话:“我们将给子孙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

面临今天“子孙”身上出现“五无”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反思我们自己,因为有什么样的父母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那么,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爱孩子呢?

下面我将与大家分享10种“爱的方法”。

一、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
二、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
三、用爱的心情倾听孩子;
四、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
五、用爱的渴望调动孩子;
六、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
七、用爱的语言鼓励孩子i
八、用爱的管教约束孩子:
九、用爱的胸怀包容孩子;
十、把爱的机会还给孩子。

我们有幸成为今天的父母,就不能忘记父母的责任是在孩子心中播种爱、培养爱、传播爱;我们有幸培育今天的孩子,就要让孩子明白,他们的责任是发现爱、感受爱、发扬爱。

爱的方法之一: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

爱的目光是孩子成长的营养源。与孩子交流时,成人爱的目光,往往胜过语言。

现已94岁高龄的日本小儿科医生内藤寿七郎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有一天,一位妈妈带着两岁的男孩前来找内藤先生看病。妈妈说,一升装的牛奶,这孩子一口气就能喝光。因为喝牛奶超量患了牛奶癣,皮肤刺痒睡不着觉,举止焦躁不安。

内藤先生不慌不忙地将白大褂脱下,然后跪在那个男孩面前,看着对方的眼睛。

“你喜欢喝牛奶吗?”内藤先生温和地问道。男孩点点头。

内藤先生仍然目不转睛地看着他说:“如果不让你喝你特别喜欢喝的牛奶,你能忍得住吗?”男孩显出烦躁和不满的神色,并且把脸扭向一边。
内藤先生并不气馁。他跟着转到孩子面前蹲下身子说:“你可以不喝牛奶的,是吗?”不管男孩怎样不耐烦、拒绝回答,内藤先生的目光一直充满着信赖,口气也十分诚恳。

终于,男孩轻轻地点了点头。

奇迹发生了。男孩回家后不喝牛奶了,湿疹症状很快消失。一年半以后,他的母亲认为可以喝点儿牛奶了,可男孩说:“大夫说能喝我才喝。”母亲只好请内藤先生来帮忙。

这一次,内藤先生仍然是看着男孩的眼睛,微笑着说:“你现在可以放心地喝牛奶了。”从那天起,男孩真的又开始喝牛奶了。

内藤先生通过这件事总结出:哪怕是才两岁的孩子,只要他明白了道理,就能控制自己。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爱的目光足够吗?”这个口号提出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现在听起来仍然觉得十分亲切。

因为,今天的孩子多么渴望爱的目光!

有一次,我乘火车去九江,睡在中铺,邻床下铺有个大眼睛的小女孩在专心地看书。我对她发生了兴趣,用欣赏的目光久久地看着她。小女孩敏感地发觉了我的目光,看得更加认真了。我从中铺下来,坐在她身边跟她聊天。说话时,我一直用疼爱的目光注视着她,小女孩竟然把心里话全掏给了我这个不相识的阿姨。

第二天早晨,她非要跟我一起去餐车吃早饭不可。她姑姑说:“别跟着捣乱了,你从来没有一次能把碗里的饭吃光。”

小女孩用渴望的目光看着我。我爽快地对她说:“好,我请你吃早饭。”

餐桌前,我问她:“你能吃多少?要吃得光光的,一点儿不剩才行!”小女孩想了想,说:“半碗粥,半个鸡蛋。…‘好。’”我用信任的目光看了看她,给她半碗粥、半个煮鸡蛋。

开始,小女孩吃得很好,不一会儿就玩了起来。她的姑姑在旁边开始数落她:“我早就说过,你不会好好吃的。”

“她会吃干净的!”我微笑着对她姑姑说,又给小女孩使了一个眼色。小女孩什么都没有说,把碗里的粥全喝了。

“真了不起!说到做到!”我向她伸出大拇指,“以后我们吃多少,盛多少,再也不会剩饭了,对吧?…‘对!’”小女孩高兴地答应。



爱的目光,竟然使这个7岁的小女孩一下子把我看成她可信赖的朋友!难怪人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原来,这窗户里能发出许许多多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我相信你!

假如你的孩子变得烦躁不安,你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孩子的世界里缺少了爱的目光?假如你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你是不是扪心自问,对孩子爱的目光足够吗?

爱的方法之二: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

对孩子来说,爸爸妈妈的面部表情非常重要。微笑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它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温暖。

走进孩子们中间,常常听到一个奇怪的问题:“老师怎么不会笑?”

一次,我去长春市一所实验小学与孩子们见面,一个高个儿女孩气喘吁吁地跑上台来,她的直爽让师生们都愣住了:“知心姐姐,我们的老师不会笑怎么办?”

为了缓和气氛,我给大家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曾经到北京宣武区一所小学采访,在一本中队日记里,我无意中发现了一篇文章《老师的笑脸哪儿去了》。

文章说,所有的老师都是绷着脸来上课的,只有美术老师笑眯眯的。结果,课堂上有高声讲话的,有下座位借东西的……美术课成了乱糟糟的自由市场,后来逼得美术老师不得不收起笑脸,也绷着脸来上课。说句不好听的话,这叫“给脸不要脸”。

同学们听了,大笑起来。笑声过后,我问这个提问的女孩:“你们有没有过‘给脸不要脸’的时候呢?…有。”女孩坦白地说,“只要老师给点儿好脸,有的同学就开始折腾。

台下又是一片笑声。显然,他们经历过。

“那你有没有想过去调查一下,老师为什么不爱笑?除了你们的表现,老师家里会不会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比如孩子成绩不好,丈夫和她闹别扭……”

最后,我向同学们提议:去调查一下“老师的笑脸哪儿去了”。几天之后,我收到几个同学写来的调查报告。

其中一份报告写道:“下课后,我‘跟踪’老师去了办公室。在门口就听到里面传出爽朗的笑声,一听声音就知道是我们班主任在笑。我立刻跑进去,想看看老师笑起来什么样子。可是,当我叫了一声‘老师’,老师转过头来时,脸马上变得冷冰冰的,一点儿笑容都没有了:‘你来干什么?’老师甩给我一句冷冷的话。我一下子明白了,老师不是不会笑,而是不朝我们笑。”

这件事过去好几年了,可我一直忘不掉。孩子们多么渴望得到爱的微笑啊!

在中国少年报社组织的“我眼中的老师”绘画比赛中,绝大多数孩子笔下的老师都是绷着脸的。好不容易找到一张“笑脸老师”,画画的孩子还在旁边注上:“老师终于笑了!”

孩子们都喜欢爱笑的人。笑,是爱的语言。你冲他微笑,这表达了你内心的感情:“我爱你!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很高兴见到你。”从小在微笑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乐观、积极的心态。做父母的再忙、再累、再烦,也不要忘记把微笑送给孩子。


爱的“耳朵”和“眼睛”

爱的方法之三: 用爱的心情倾听孩子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父母让孩子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积极的和消极的——都表达出来,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孩子常常希望父母能分享他的快乐、分担他的烦恼,而我们这些当父母的,却往往只爱听“好消息”,不爱听“坏消息”。长此以往,孩子失望了,觉得即使有什么事对父母说了也是白说,不如埋在心里。久而久之,消极情绪找不到发泄和化解的渠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爆发,变成一种对抗情绪,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伤害。

初一女生小雪吃安眠药自杀,经过抢救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要见“知心姐姐”,她拒绝跟爸爸妈妈对话。我赶到她家,走进了她的房间。小雪对父母说:“你们先出去吧,我想跟知心姐姐单独谈谈。”

我们俩面对面地坐着。“真没想到,我还能见到您。我吃了半瓶安眠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死,死了我也见不到您了。”我什么也没说,只是静静地听着。

“我是分两次吃的。第一次吃完,我想起爸爸妈妈都很爱我,我有些舍不得离开他们。可又一想,活着也太没意思了!我又一次把药倒进嘴里。以后,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小雪平静地说着,好像在讲别人的经历。

“死是很痛苦的,下决心死也不容易。你为什么想死呢?”我心疼地问。“活着更痛苦……”她接着说。

我俩谈得很投机,但实际上主要是她在讲。小雪表达能力很强,思维也很清晰。“你很有能力,讲的故事可以写部小说了。如果真死了,怪可惜的。也许中国因此就少了一位女作家呢!”我情不自禁地说出对她的看法。

“我妈可不像您这样看。她对我要求很高,整天催着我学习、学习,弄得我很烦也很累。”说起妈妈,她眼圈红了,“妈妈为我操碎了心,老想让我为她争光,她活得也挺累。”

不知不觉,我们谈了将近两个小时。“好了,我心里的话都跟您说了,我觉得好受多了。我妈从来没有这样跟我说过话。”小雪是一边打着点滴一边跟我谈话的。几天后,北京市教委的一位同志告诉我,小雪很感激我去看她,她还对她妈妈说:“您瞧‘知心姐姐’,能微笑着听我说每一句话,听得那么专心!您可是从来没有这样听过啊!”

我真切地感觉到倾听的分量!小雪从死亡线上被救回来,第一个需求便是希望有人听她倾诉。没有人理解她,是她选择死亡的原因,而有人关注她的倾诉,又给了她生的希望。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只有觉得对方能真正理解他的想法时,才听得进对方的话。父母作为倾听者给予孩子的关注、尊重和时间.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

倾听,是一门艺术。如何听孩子说话呢?

我提几点参考意见。

一、做出听的姿势

1.与孩子平视,不可居高临下。
2.身体稍稍向前倾,这是表示有兴趣的姿势。
3.不要制造“墙壁”。两手抱着胳膊或边听边翻书,这些举动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障碍。
4.用眼睛“听”。睁大眼睛看着说话的孩子,很自然地用眼睛来表达你的兴趣和愉悦。

二、表现出听的兴趣

让谈话者最扫兴的是听到对方说:“我早就知道了。”
记得有一次,我大嫂津津有味地向我大哥讲一部电影的故事情节。这部电影大哥已经看过了,可他竟然听得非常入迷,还不时地问:“后来怎么样了?”我觉得好笑,暗地里问他:“你不是看过了吗?”大哥笑着说:“如果我说看过了,你大嫂该多扫兴!”我对大哥的敬佩油然而生:他是多么懂得尊重人啊!
有些父母,对孩子就缺少这种尊重。孩子才说两句,大人就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别烦我!…该干嘛干嘛去吧,谁有工夫听你神侃!”
于是,孩子十分扫兴。我们当父母的关心孩子,不应只是关心他的冷暖、吃住,还要关心他感兴趣的事。对孩子关心的话题产生了兴趣,你同孩子谈话的兴趣便也具备了。

三、将你专注倾听的态度传达给孩子

送给孩子最好的赞美是让孩子知道,他所说的每一句话,你都认真听了。
1.用表情变化来传达。比如:保持微笑,并常常做出吃惊的样子。
2.用语言表达。听孩子说话时,用简单的话语来表示你的兴趣。诸如“真是这样吗?”“你的想法太好了,请继续说!”等。
也许你会发现,不论孩子的话题多么简单.如果你想要表现出有兴趣的姿态,那么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如果你总是沉着脸,一言不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就会令孩子十分失望。
俄国伟大的作家契诃夫说过这样一句话:母亲之所以在教育子女方面不能由外人代替,就是因为她能够跟孩子同感觉、同哭、同笑……单靠理论和教训是无济于事的。

爱的方法之四: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

成长中的孩子最需要发现。发现什么?孩子的长处。谁会以自己的短处作为生存条件呢?人应当扬长避短。我们只有用爱的眼睛去看孩子,才能发现孩子的长处。正像北 前门小学钱红石校长说的那样:“只要看重您的孩子,就会让蒙尘的金子闪光!”
发现孩子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人手:

一、发现不同点

就像天下没有一模一样的树叶一样,世间也没有一模一样的孩子。父母的责任就是发现自己孩子的“与众不同”。

爱迪生上小学时,对学校的教具很好奇。他把教具全拆了,又装不回去,气得老师请来了他的妈妈。老师对爱迪生的妈妈说:“你儿子太爱拆东西了,你要让他改改这个毛病!”“老师,我观察儿子很久了,他跟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喜欢拆东西。你叫他改掉这一点,那我儿子不就跟别人一样了吗?”爱迪生的妈妈坚信这是儿子的优点。

正是受到妈妈的鼓励,爱迪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强,最终成为伟大的发明家。可以说,没有爱迪生的母亲,就没有爱迪生的成功,是母亲发现了儿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发现了儿子的才能。

那么,你的孩子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吗?如果你还没有发现,你就有可能扼杀一个天才,尽管你是无意的。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这个不同点也许就是他最行的地方。

二、发现闪光点

武汉市有个学习不太好的学生,上课特别爱举手。有时老师的问题还没说完,他的手就举起来了,可让他回答,他又答不上来。老师课后跟这个同学聊天,问他这样做的原因。

“同学们总笑我成绩不好,说我笨,我不眼气。所以,老师提问我总举手,想让大家看看,我不笨,可实际上我不会。”学生对老师实话实说。

老师知道了真相,表扬了他的积极性,并跟他订下“君子协议”:“以后老师提问的时候,如果会回答,举左手;如果不会,举右手。”

老师心里有了底,以后上课时抓住这名学生举左手的机会,让他回答问题,并经常表扬他。后来,这个学生在学习上很有起色。

孩子天天在进步。父母和老师要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去发现孩子,特别要善于发现后进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

三、发现动情点
孩子的心是纯洁的,孩子的情感是细腻的。我们要与孩子为友,就要去发现孩子的真诚,倾听他们真挚的声音。

有个年轻女教师上课,穿了一双高跟鞋,走起路来“咯噔咯噔”地响。一个男生总是低头看老师的鞋,老师训斥道:“注意听课!不许再看!”老师一走动,“咯噔咯噔”的声音又响起来,男孩忍不住又低头看。老师生气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正经!”男孩再也不敢看了。

有一天,这个男孩病了,老师去家访。听到“咯噔咯噔”的声音,男孩急忙打开门,一看是老师,什么也不说,转身就往里屋跑。他从床底下掏出一双高跟鞋,含着泪说:“我妈活着的时候,就爱穿高跟鞋。一听到老师高跟鞋的声音,我就想起我妈……”

孩子对亲人的爱往往表现在细微之处,这细微之处又往往容易被忽视和误解。

有个孩子对我说:“我妈过生日的时候,我送给她礼物。可我妈说:‘花钱买这些干什么?’我当时挺生气的,觉得一片好心白费了。第二天,我发现妈妈在仔细看我的礼物,我挺高兴的,知道妈妈还是喜欢我的礼物。她要是不用那种口气说话就好了。”

家庭生活中,常常发生的是细微小事,但是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的真诚和爱。善于发现,是我们走近孩子并与之沟通的法宝。

爱的渴望、细节和语言

爱的方法之五:用爱的渴望调动孩子

渴望,能给孩子带来快乐。

记得共和国成立10周年时,10岁的我被选为北京市献花队的成员。当时,家里没钱给我买新衣服,妈妈答应亲手为我缝制一条背带裙。我盼啊、盼啊,当我穿上那条崭新的红白格背带裙时,喜悦和感激的心情难以言表。我至今还认为,那是我50年中穿过的最漂亮的裙子,因为那是我朝思暮想后得到的。

今天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溺爱孩子的父母却没有发现,过分充足的物质竟然剥夺了孩子的快乐。什么都来得轻而易举,他们感觉无所谓,不珍惜也不兴奋。孩子还不想骑童车的时候,父母就为他买来了,他没有了学车的兴趣;孩子不想读的书,父母非要买回家不可,他连看也不看,可自己借的书,读起来却如饥似渴……欢悦产生于强烈的需要得到满足之时。对一个渴得要命的人来说,一杯清水胜于金子。如果一个孩子总没有渴望得到某个东西的机会,该是多么不幸啊!

我大哥从小动手能力就很强。他回忆说:“上中学的时候,我想刻一个小提琴把,希望买一个刨子。虽然只需要5块钱,但当时家里生活困难,不好意思向妈妈要。妈妈知道后说,你能做成就给你买。我用旧刨子做,手磨出了水泡,最后终于做成了。妈妈给我买了新刨子,当时真是如获至宝啊!我用了好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现在,我对两个女儿也是这样。我对她们说:‘想要漂亮衣服吗?想住宽敞房子吗?自己去挣!’她们学习都很努力,知道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奋斗。”通过自己努力得来的,总比要来的更让人有成就感。

人总是在得不到时最想得到,轻易得到的东西反而不珍惜。如果真正对孩子负责,就给孩子留一点“渴望”的余地吧!

爱的方法之六: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

细节,最容易感染人。一部小说,催人泪下的往往不是那恢宏的大场面,反而是一些小小的细节。

我的体验是,善于发现爱、感受爱,把爱的细节当作“珍珠”一颗颗串起来珍藏的人,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为这“珍珠”使他对生活充满热情。

人的热情从哪里来呢?从爱的感受中来。当你感受到周围的人都爱你时,你自然会产生回报爱的热情。所以,光给予孩子爱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体验爱,把爱化为对生活、对周围人的热情。

在我的宝藏里,收藏着许许多多爱的“珍珠”,它们时时在发光,让我心动。

33年前,我是一名北京知青,在吉林省白城地区镇赉县插队。有一天,我乘长途汽车外出办事。车在不平坦的路上颠簸行进,我昏昏欲睡。忽然,“砰”的一声,我的头撞在了玻璃上,车上的人笑了。我不好意思地摸摸被撞疼的头,硬撑着睁开眼睛。车子继续往前走,“砰”的一声,我的头又撞上了。这次全车的人都哄堂大笑。我命令自己不要再打瞌睡,可不知不觉的,又睡着了。

一觉醒来,我发现自己的头正倚在车窗的玻璃上,可感觉却是软软的。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大手。我回过头,只见伸出手为我垫着头的是一位陌生的农民。他憨厚地笑了笑说:“脑袋老撞在玻璃上,怪可惜的!”一句平平常常的话让我热泪盈眶。

正是这点点滴滴爱的情怀,滋润了我们这些远离父母的城里孩子,也让我们跟这片神奇的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虽然后来回到了城市,却永远忘不了那里的父老乡亲。

多年来,我一直在想,如果有时间的话,我要写一本《爱的故事》,把我感受到的爱的细节记录下来,送给所有关心我、带给我爱的人。我在为这一天努力着。

爱的方法之七:用爱的语言鼓励孩子

在“年轻妈妈读书活动”颁奖会上,全国“十佳年轻妈妈”之一、陕西长安县韦曲镇东韦村农家妇女田桃花,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讲台。让我们听听她的故事吧。

我出生在一个家庭……当我成为母亲时,面对孩子,我是那么的无知。我嫌儿子田柯学习不好,从来没有夸过他。

有一回,孩子回家高兴地对我说:“妈妈,我今天在班上做了一盘蘑菇炒青菜,老师和同学都夸我炒得好吃,还评选我当第一名小厨师呢!”我听了没好气地说:“你真行!将来考大学也要考厨师?学习成绩不好,还有脸说什么第一名!”像这样没好气的话在我和孩子中间太多了……渐渐地,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总觉得再怎么学也赶不其他同学,不如就这样混吧!

看了《写给年轻妈妈》一书,我认识到家庭教育是靠家庭语言来完成的。如果能改变过去一训二骂三打的态度,以“太好了”的心态耐心地去说服教育,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呢?

这以后,我对孩子的态度有了改变,于是我发现孩子也在慢慢地变化:作业比以前认真多了,回家也跟我亲近了……

一个星期天,田柯又跟邻居家的孩子打架了!我没问青红皂白,一上来就对他连骂带打的。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为一个受了欺负的小朋友打抱不平。我好后悔啊!于是,我主动向孩子承认了错误,让他原谅我,也批评了他跟别人打架是不对的。田柯很感动,向我保证:“妈妈,你放心吧!今后我再也不惹您生气了!”望着孩子,我流下了眼泪。“田柯,妈妈相信你!”我发自内心地说。

从那以后,田柯真的再也没跟其他同学打过架。期末考试,儿子的数学得了70分,对数学经常不及格的他来说,这是第一次啊!

......

田桃花的故事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从中不难看到,爱的语言培养出了懂得爱的孩子,爱的鼓励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命运!

那么,爱的鼓励从哪里来呢?从父母自身的改变中来。父母改变了自己的心态,就改变了自己的目光和语言:把“目中有分”变为“目中有人”;把“以分为本”变为“以人为本”;把挑剔不满的目光变为欣赏满意的目光;把讽刺否定的语言变为赞扬肯定的语言……于是,爱的鼓励出现了!奇迹也就发生了!

爱的方法之八:用爱的管教约束孩子

爱孩子绝不是纵容孩子,放任自流。做父母的必须大胆管教儿女,约束他们不正当的行为。要把管教和爱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管教是一门艺术,其中有几点要注意:

一、培养孩子尊敬父母的意识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一个孩子首先面临的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孩子与他人交往时所采取态度的基础。所以,让孩子尊敬父母,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正如一位教育学家所说:“若是你不能使一个5岁的孩子把玩具从地上拾起来,你就不可能在孩子步入青春期这个一生中反抗最激烈的时期施行任何程度的有效控制。”

二、不让无理取闹的孩子得到好处

一次,我去商场买东西,看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要买一个很贵的玩具。孩子的妈妈没给他买,他大哭大闹,妈妈叹了口气,准备“屈服”。

我制止了这位妈妈:“不能惯着孩子!”我劝她马上“离开”,不再理这个孩子。我对这个孩子说:“你就坐在地上哭吧。你看,妈妈已经走了,她才不会给一个这么不懂礼貌的孩子买玩具呢!大家也不会理你的!”说完,我摆摆手,让围观的人全都走开。

孩子把抹眼泪的手指分开一道缝,看了看,大家都走了,妈妈也“走”了。他立刻停止了哭闹,爬起来去追妈妈。

如果妈妈心一软,买了那个玩具,孩子也就“没治了”。要知道,多少“小霸王”就是在纵容中学坏的!所以,做父母的要有这样一个信念:孩子每一次无理取闹,绝不能让他得到好处,尤其是第一次。

三、严厉的管教之后是沟通的最佳时机

当父母与孩子的“激战”停止,孩子的胡闹没有得逞时,他会明白自己是“咎由自取”。这时候,孩子常常对父母做出亲昵的动作,这往往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最佳时机。

一番宣泄后,年龄小的孩子往往想依偎在父母的怀里,父母应该张开温暖的双臂欢迎他。你可以耐心地跟他谈谈,这个时候你的话他容易听进去。

对大孩子批评之后,要适当地鼓励,对孩子要求的合理部分要给予满足。这等于告诉孩子,父母是爱他的,父母否定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不恰当行为。

这样,管教孩子就有了一个充满爱的结局。

爱的方法之九:用爱的胸怀包容孩子

孩子的成长需要广阔的空间。

法国作家雨果有一段很恰当的比喻:“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宽阔的心灵能包容万物,父母的爱心能包容各种各样的孩子。

作为父母,要容得下那些学习差、淘气的孩子和所谓的“问题孩子”;作为社会,要容得下那些“问题父母”的孩子。不论孩子的父母是谁,哪怕是罪犯,我们都应该坚信“孩子无罪”!

1986年,我策划组织了“全国好队长”评选活动。有一次,我去石家庄采访,少先队总辅导员张小春老师向我汇报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叫姚俊峰的学生,是个淘气的男孩。但他点子多,热爱集体,爱帮助人,很有组织能力,同学们想推选他当“全国好队长”。但就在这时,他爸爸犯罪入狱。罪犯的孩子能当“好队长”吗?孩子们议论纷纷。“能!孩子无罪!”我十分坚定地回答,“只要符合评选条件,无论是谁的孩子都有权利参加评选!”
后来,姚俊峰果然当上了“全国好队长”。他爸爸在监狱里听到这个喜讯,感动得放声大哭。从此,姚俊峰的爸爸认真改造,连连受奖,终于得到提前释放。

天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包容。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父母的宽容,会让孩子有一个更宽松的成长空间。

爱的方法之十:把爱的机会还给孩子

爱是一种感受。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一个孩子在被大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么伟大。

对孩子来说,给予别人爱,别人能理解、能接受、能感悟到,比接受成人的爱更快乐!然而,许多父母却把孩子爱的机会垄断了!

一个女孩正在家里写作业,爸爸下班回来了。她马上沏了一杯茶,递到爸爸面前:“爸爸,请喝茶!”谁知,爸爸冷冰冰地说:“去去去,写作业去!谁用你倒茶,多考个100分比什么都强!”

孩子心中爱的火花被父母无情地扑灭了。渐渐地,孩子明白了,父母所要求的就是她考高分、上重点学校,别的什么都不需要。然而,这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达到的目标啊!于是,许许多多孩子变得心灰意冷,不再关心别人,也不懂得爱别人了。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被各种各样成人的爱包围了,孩子没有爱大人的机会,反而被大人爱得“死去活来”。辽宁省的一份调查表明,18.72%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任何家务劳动;47.78%的学生只参加l小时以下的家务劳动。41.l9%的家长把洗脚水端到孩子面前!

就这样,累坏了父母,闲坏了孩子。久而久之,孩子觉得,这些是父母应该做的!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给孩子一点爱他人的机会。别总把自己看成是高山,视孩子为小草,让孩子靠着你、仰视你、惧怕你;更不要当大伞,视孩子为小鸡,为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弱不禁风。

换个位置、换个形象吧!让孩子做高山,孩子就会长成山;让孩子当大伞,孩子就能顶天立地。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从多个层面懂得了爱的价值与意义。爱是相通的,也许我们更多地了解了作为父母如何爱自己的孩子,然而,师爱跟父母之爱应该是有所不同的,那么,什么是师爱?它的特质是什么?我们造就学生什么样的爱?这是接下来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讨的方向,期待大家共同参与!



上一条:教学策略的选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