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

当前位置: 首页>>学校课程>>课程规划>>正文

指向学生完整成长的学校课程体系探索

2015-01-15 宝龙学校 陈景宜 点击:[]
 
一、对课程体系建设起点的探索:对人的本质的考察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任何对教育的思考与设置都离不开对人的本质的思考及对人的发展内容与途径的思考。对人的本质的探索历来是哲学家与思想家绕不过的课题。从思想发展史来说,人到底是物质的、社会的还是精神的?不同的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马克思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等三个维度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概括: (1)作为类存在物,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实践活动,最集中的表现是劳动; (2)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作为完整的个体的人,人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体。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3页 )从上述基本观点出发,可以看出,马克思据说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自由自觉的人,我们把这样的人叫做“完整的人”。与“完整的人”相对的是单向度的人、片面发展的人、畸形的人、精神世界残缺不全的人。完整的人有两个基本特征:

      1.主体性和自由性和谐统一的人。这里的主体性表现为:面对自然的自觉性,即能觉察自己是来源于自然但又相对独立于自然,且作为人具有“人”类的类属性;面对社会的自主性,即不同于动物简单适应自然与群体生活,而是能明确自己的活动的意义与价值,表现为社会生活的能动性;面对自身的自为性,即个人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愿望并愿意为自己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付出行动。人的自由性可以简单概括为自由选择、自由创造和自由个性,是指人具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及把握自己命运的自由精神。主体性与自由性的和谐统一才能构成完整的人。所以,“完整的人”是自由自觉、自主自控的人,是积极主动、自我实现、自主创造的人,是精神独立、道德与思想审美的人,是理性与感性相和谐、内向度和外向度相统一的人。

      2.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人。我们往往把知情意行看作是德育过程的四个环节,其实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过程。我们将人看成是一个生命整体,是以精神主宰生命活动的有机整体,即知情意行合一的整体。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它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所以,人是精神性的存在,每个人都有一扇由内向外开启的“自由意志之门”,我们无法强行打开,只有当事人自己愿意打开,人的精神在人的活动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人的活动促成人的成长,人的成长必定是在认知基础上,因为人的活动往往为自己的情感所控制,情感来自人对事物的经验及体验,人在进行一项活动前往往有对这一活动的基本认知及活动方式与能力的评估,经由情感的选择与意志的调控最终做出相应行为。因此人的活动必定是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过程。

二、对“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反思

    (一) 对西方“全面发展”的批判与反思

       对人的全面发展,西方教育哲学家与教育家曾做过许多有意义的探索。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和谐教育的观点,主张通过体、智、德、美等的培养与教育造就为城邦服务的有德性的人;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主张泛智教育,通过德、智、体等方面的教育,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公民;卢梭等人从自然主义教育出发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

      教育的根本逻辑是:始于人,终于人。人贯穿于教育。对教育深刻而完整的认识,只有基于对人的本质的全面理解。 “完整的人”育人目标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学说基础上的。“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完整的人”育人目标深刻把握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精髓。当今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教育偏离了人的本质,没有深入到“人”。西方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将全面与片面理解为量和广度上的。全面就是A+B+C+D+E(当然是加得越多越好)。片面就是指只突出一项。然而,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的人不是简单地各个局部的累加。如果局部本身是拥有式的,累加成的全面就是拥有式的全面。这样的人就是拥有型的人,这种人拥有得越多就越片面。……‘全面’具有纯粹、完全之意。人在局部就可以达到全面!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不是‘完人’、‘圣人’,而是摆脱了以拥有感觉替代一切的人。”

(二)对中国当今“全面发展”教育的反思

     1.国家对教育的定位集中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方针上。教育法第5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教育方针主要说明了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第二,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第三,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培养的目标。当前我国所确立的教育方针既确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又规定了人才培养的途径,对国家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2.上海的“七大领域九大能力”


     3.深圳市八大素养: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

     4.当今中国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内容与途径的规定,仍没有摆脱西方从古希腊到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对人才培养的路径与内容的规定,将人的培养看作一个从外部到内部的影响过程,忽视了人是一个自主发展的生命有机体。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工具。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从内向外的自我教育的过程,是内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单纯的德、智、体等各方面的训练将人看成是动物性的存在,依托条件反射所产生的影响,完全排除人在发展过程中自我教育、主动成长的作用。外延的规定可以描绘教育的基本框架,但无法提供个人成长的根本路径。从教育实践角度而论,我们认为,教育发展应指向完整的人的培养。而完整的人我们理解为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人。

三、课程建设的目标指向:做完整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

     (一)“完整的教育”的本质内涵——精神教育

      因为人的生命整体是以精神主宰生命活动的有机整体,是知情意行合一的整体,教育也应该在生命整体的人的基础上促进人完整地成长。我们把在生命整体的人的基础上促进人完整地成长教育活动、原则、方法与策略总称为完整的教育。 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它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 … 。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人不同于动物,动物只是简单地适应自然的现状与变化,而与动物的根本的差异在于人有自我意识,用一个简单的等式可以表达为:人=M(物质)+X(生命)+Y(意识)+Z(自我意识)。正因为人有自我意识,教育能起作用的地方就在于人的精神的变化。所以,完整教育的本质内涵是精神教育。

    (二)完整的成长

     “真正的教育永远是精神的寻求”。完整的教育是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因此,它将从人视作精神主宰生命活动的整体出发,促进人的发展。不论是从人的个体发生史,还是人类种族发展史来看,人的完善与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精神的发展与完善。同时,当今社会呈现出“主体性的丧失,价值的失落和精神家园无处可寻的三大特征”。因此,将完整的教育本质内涵确定为精神教育是培养完整的人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的自觉追求,更是现代教育必然选择。


 
      为了更好理解完整的教育,并有效地促进完整的人的培养,我们构建出如图所示关于人体的整体生命活动关系图,该图从人体的整体生命活动出发对生命活动与意识活动关系、内在的意识层次关系做了较为合理的揭示(意识活动在这里等同于精神活动)。它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把人的生物代谢层次,生命层次,情绪层次,思维层次、道德层次依次组织成一个递进的、互相制约的有机的意识整体。其中生物代谢层次在基层,而道德则在最顶层。(由于该图像形似一个蚕茧,称为“精神蚕式结构”)由图可知,人的精神发展既有水平方向的内向度(精神主体化)与外向度(精神客体化)的和谐统一,又有纵向往上的精神水平提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此,精神教育不仅是限于充分尊重学生主体,而是要使学生主体性获得充分展开和学生个性获得向上的充分自由的发展。

(三)完整的教育实施原则——知情意行合一

       完整的教育在教育实践层面将目标确定为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人,是与完整的教育本质内涵相一致的。这里“知”主要指认知过程(思维)及结果(知识),与思维意识相对应;“情”是指情绪、情感和情趣及其发生、发展,与情绪意识相对应;“意”是指:意志力、理想信念、价值观、愿望、动力等,与自我意识相对应;“行”指个体的行为、活动与实践,与意志主导下生命活动相对应。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神教育中人的整体性在这里表现为人是知情意行有机统一体,精神教育的任务就是促进人知情意行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得出了完整的教育基本原则----知情意行合一的原则。与此同时,结合人的生命活动本质过程,我们还将发现一个关于人的完整地成长的规律:知情意行生命自证反馈原理,这个原理的基本意思是:人的任何生命活动过程都是从人的主观愿望(自我意识)出发,融入情感与态度,带着认知思维,进行实践活动,产生实践的结果(如愿与不如愿),这个结果将自动反馈给自我意识层面,从而影响自身的意、情和知的状态。这个机理是自然给与人的,是人的本能,这是一个精神统帅生命活动的最精密的机制,如图所示。这个生命活动过程外人不能阻止它,但是能够影响该它,可以加强或减弱某个环节。教育的根本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将这样一个生命成长过程从自为转为自觉,并形成稳定状态。具体可以做的是,可以设计各种活动(机会),可以将外在目标与期望转化人自身目标与期望,尤其可以通过外在的合理的评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正反馈(当愿望与结果一致时)或负反馈(当愿望与结果不一致时),使学生学会自主地、正确地评价自我。总之,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完善活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这个规律适应一切教育教学活动。


 

   (四)完整的教育的主要活动与路径

    1.两种基本活动

    康德曾说:“如果没有感性,对象就不会被给予我们;如果没有知性,就不能思维对象。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论是盲目的。”人的认识活动表现为两个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或两种基本形式:(1)思维探究活动:它要求主体与客体相分离,将认识对象作为客观存在,通过抽象逻辑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2)游戏审美活动:它要求情景交融、物我同一,通过形象直觉思维体验与感悟事物内在的美。两种活动共同构成一个教育的完整过程。

     2.四条实施途径:自我教育、审美教育、思维教育、习惯养成教育

      教育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化设计与整合,要寻找到切实有效的实施途径。根据完整的教育本质内涵及实施原则,完整的教育实施主要由以下“四育”构成其主要途径。

    (1)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既是“完整的教育”内在要求,又是完整的教育根本实施途径。自我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而且是由目标、内容与方式组成独特的体系,是“意”层面对应强化。

     (2)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对培养完整的人—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人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由审美目标、内容与方法组成的独特体系,是“情”层面对应强化。

     (3)思维教育:是“知”层面对应强化,是不同层次方法的整合与运用,可以自成体系。

     (4)习惯养成教育:习惯养成教育是完整的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行”层面的对应强化,自成体系。
总之,“四育”实施上要采取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贯通渗透的方式,并遵循“知情意行生命自主反馈原理”,要优化活动的设计、强化过程激励与结果的评价。

四、指向完整教育的课程及其实施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课程,课程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与办学品位。课程是学校理念得以贯彻的依托,也是学校教育得以实施的载体。而课程实施的阵地主要在课堂与活动。牢牢抓住课程与课堂,就把握住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两个要素。

    (一)课程

     1.基本理念:四育贯通——自我教育、审美教育、思维教育与习惯养成教育

       四维融合——知情意行

     2. 基本结构

    (1)宝龙学校课程功能结构

 
类    别             内                   容
学科•基础 国家课程(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生物、思品、科学、音乐、美术、信息、体育等)
拓展•综合 SSI  儿童哲学   Waterford 英语课程  加州英语   Mind Lab课程   综合素养
活动•兴趣 定向越野  武术 国际象棋 国际跳棋 社团课程 兴趣培训  节庆活动  各类俱乐部
技能•生活 书法   健康与社会   礼仪   各类生活实践课程    安全教育   劳动教育

    (2)宝龙学校课程要素结构
 
类  别             内                   容
知 (真) 学科基础知识与学科思维  
情 (美) 情绪     情感   情趣    情操
意 (善) 道德品质  人生观价值观   理想  信念 意志品质  自尊心  自信心  元认知  动机
实践活动
 

    (3)宝龙学校课程组织结构
 

 
    (二)课程实施——课堂教学建设

     基本要求:
     “一”:以学生知情意行合一为标志;
    “二”:审美活动与知识探究活动两者相融合
    “三”:知识、方法与问题三要素为一体

 


下一条:做完整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宝龙学校办学理念解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