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

当前位置: 首页>>学校课程>>课程规划>>正文

做完整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宝龙学校办学理念解读

2015-01-09 宝龙学校 涂源安校长 点击:[]
      技术化、工具化社会形态以及僵化体制下的中国基础教育,偏离了教育的本来面目,走进了功利化、片面化以及标签化的异化轨道。因此,一所富有理想和使命感的新学校要走上教育的正轨必须站在哲学的高度上,从教育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样一个教育的根本问题,我们提出“做完整的教育 培养完整的人”办学核心理念,作为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 “完整的教育”育人目标——培养完整的人

      当今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教育偏离了人的本质,没有深入到“人”。教育的根本逻辑是:始于人,终于人。人贯穿于教育。对教育深刻而完整的认识,只有基于对人的本质的全面理解。 “完整的人”育人目标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学说基础上的。“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完整的人”育人目标深刻把握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精髓,正如“流俗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将全面与片面理解为量和广度上的。全面就是A+B+C+D+E(当然是加得越多越好)。片面就是指只突出一项。然而,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的人不是简单地各个局部的累加。如果局部本身是拥有式的,累加成的全面就是拥有式的全面。这样的人就是拥有型的人,这种人拥有得越多就越片面。……‘全面’具有纯粹、完全之意。人在局部就可以达到全面!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不是‘完人’、‘圣人’,而是摆脱了以拥有感觉替代一切的人。”

      从教育哲学层面看,“完整的人”就是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与自由性(自由选择、自由创造和自由个性)和谐统一的人。具体地讲,“完整的人”是自由自觉的人;自主自控的人;积极主动的人;自我实现的人;精神独立的人;自主创造的人;审美的人;道德的人;理性与感性相和谐的人;内向度和外向度相统一的人。

      从教育实践角度而论,完整的人可以理解为: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人。

     二、 “完整的教育”本质内涵——精神教育

     “真正的教育永远是精神的寻求”。完整的教育是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因此,它将从人视作精神主宰生命活动的整体出发,促进人的发展。不论是从人的个体发生史,还是人类种族发展史来看,人的完善与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精神的发展与完善。同时,当今社会呈现出“主体性的丧失,价值的失落和精神家园无处可寻的三大特征”。因此,将完整的教育本质内涵确定为精神教育是培养完整的人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的自觉追求,更是现代教育必然选择。

      为了更好理解完整的教育,并有效地促进完整的人的培养,我们构建出如图所示关于人体的整体生命活动关系图,该图从人体的整体生命活动出发对生命活动与意识活动关系、内在的意识层次关系做了较为合理的揭示(意识活动在这里等同于精神活动)。它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把人的生物代谢层次,生命层次,情绪层次,思维层次、道德层次依次组织成一个递进的、互相制约的有机的意识整体。其中生物代谢层次在基层,而道德则在最顶层。(由于该图像形似一个蚕茧,称为“精神蚕式结构”)由图可知,人的精神发展既有水平方向的内向度(精神主体化)与外向度(精神客体化)的和谐统一,又有纵向往上的精神水平提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此,精神教育不仅是限于充分尊重学生主体,而是要使学生主体性获得充分展开和学生个性获得向上的充分自由的发展。

 



      三、 “完整的教育”实施原则——知情意行合一

     完整的教育在教育实践层面将目标确定为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人,是与完整的教育本质内涵相一致的。这里“知”主要指认知过程(思维)及结果(知识),与思维意识相对应;“情”是指情绪、情感和情趣及其发生、发展,与情绪意识相对应;“意”是指:意志力、理想信念、价值观、愿望、动力等,与自我意识相对应;“行”指个体的行为、活动与实践,与意志主导下生命活动相对应。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神教育中人的整体性在这里表现为人是知情意行有机统一体,精神教育的任务就是促进人知情意行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得出了完整的教育基本原则----知情意行合一的原则。与此同时,结合人的生命活动本质过程,我们还将发现一个关于人的完整地成长的规律:知情意行生命自证反馈原理,这个原理的基本意思是:人的任何生命活动过程都是从人的主观愿望(自我意识)出发,融入情感与态度,带着认知思维,进行实践活动,产生实践的结果(如愿与不如愿),这个结果将自动反馈给自我意识层面,从而影响自身的意、情和知的状态。这个机理是自然给与人的,是人的本能,这是一个精神统帅生命活动的最精密的机制,如图所示。这个生命活动过程外人不能阻止它,但是能够影响该它,可以加强或减弱某个环节。教育的根本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将这样一个生命成长过程从自为转为自觉,并形成稳定状态。具体可以做的是,可以设计各种活动(机会),可以将外在目标与期望转化人自身目标与期望,尤其可以通过外在的合理的评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正反馈(当愿望与结果一致时)或负反馈(当愿望与结果不一致时),使学生学会自主地、正确地评价自我。总之,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完善活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这个规律适应一切教育教学活动。



 

四、 “完整的教育”实施途径——自我教育、审美教育、思维教育与习惯养成教育

      教育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化设计与整合,要寻找到切实有效的实施途径。根据完整的教育本质内涵及实施原则,完整的教育实施主要由以下“四育”构成其主要途径。

     1.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既是“完整的教育”内在要求,又是完整的教育根本实施途径。自我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而且是由目标、内容与方式组成独特的体系,是“意”层面对应强化。

     2.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对培养完整的人—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人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由审美目标、内容与方法组成的独特体系,是“情”层面对应强化。

    3.思维教育:是“知”层面对应强化,是不同层次方法的整合与运用,可以自成体系。

    4.习惯养成教育:习惯养成教育是完整的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行”层面的对应强化,自成体系。

总之,“四育”实施上要采取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贯通渗透的方式,并遵循“知情意行生命自主反馈原理”,要优化活动的设计、强化过程激励与结果的评价。

   五、 “完整的教育”实施载体——课程与课堂

    学校层面的完整的教育实施,必须依托学校课程及课堂教学。

    1.学校课程建设理念:按照完整的教育内涵与原则要求,建立“四育(自我教育、审美教育、思维教育与习惯养成教育)贯通、四维(知情意行)融合”完整的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理念。

    2.构建“完整的教育”课程体系

    按照“四育贯通、四维融合”课程建设理念,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一是,将国家与地方课程中各门课程按照“知情意行”四个维度进行学科价值定位并通过“四育”对各科进行贯通整合,创造性实施相关课程。二是,根据培养“知情意行和谐发展人”育人目标,按照 “知情意行”相关层面的需求进行对应强化,开设校本课程三是, 建立学校课程体系图:

 

 

    3.完整的教育课堂教学

     基本要求

     1.以学生知情意行合一为标志;
     2.审美活动与知识探究活动两者相融合
     3.知识、方法与问题三要素为一体


上一条:指向学生完整成长的学校课程体系探索

下一条:宝龙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方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