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文《课堂有效教学形态研究》对课堂有效教学KQM— A模型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但相对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复杂性与灵活性而言,由于文章凝练与针对性明显不足,给老师理解文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教师在原文的基础上能更进一步深刻地理解KQM— A模型本质内涵,现结合前期的课堂理解行动实践,针对原文进行梳理、概括与解读,使KQM— A模型更能契合课堂教学实践,便于课堂理解行动的有效开展。
一、KQM— A模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第一,从课堂教学实践角度上看,许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由于对课堂本质的理解不到位,往往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或是课堂要要解决的问题却被淹没在表面的、多样化的形式当中;
第二,从课堂教学研究角度分析,当前课堂研究多般主要是关注教师课堂行为方式,却很少关注课堂教学本身的内存结构与要求,因此,得出的比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经验总结),多般都是以课堂教学“几步法”模式呈现。
因此,抛开课堂教学外在行为的表面因素,而从学生主体出发(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从学习过程角度分析,课堂教学是否存在一个由基本要素构成的内在结构或模式?KQM— A模型就是在这样的要求下得出的一个研究结果。
二、KQM— A模型的提出主要解决了哪些问题
1.明确了课堂教学基本目的是掌握知识(方法),培养能力(当然,这个定位是一个基本定位,也是一个根本性的定位,可以把它当作我们进行课堂建设的初级目标;我们课堂建设的高级目标上:知情意行合一、促进人完整的生命成长课堂);
2.揭示出了课堂教学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知识、问题、方法与能力,前三者为显性因素,后者为隐性因素;前者是后者的支撑,四者为有机整体,同时,揭示了能力与方法具有对应关系(即有什么样的方法,就相应地有什么样的能力与之对应),以外显的方式把握了能力因素;
3.提出了有效教学区的概念,揭示了模型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要求:知识、问题与方法有机融合上才能达成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课堂教学目的。
4.为观察、研究与反思课堂教学提出了三个视角维度:知识教学、方法教学与问题教学,化复杂为简单,化模糊为清晰,化盲目为有法可依、有迹可循。
总之,有效教学KQM-A模型,就是要解决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课堂中教师到底应该做什么!
三、根据KQM— A模型对教学行为有哪些要求与启示
前面提到,KQM— A模型对教学行为有一个根本要求: 知识教学、问题教学与方法教学三者有机融合,具体要求是:以知识为依据——理清知识的发生、形成、拓展与延伸过程;以问题为纽带——将知识的上述过程合理地转化为有效的问题,触发学生的思维;以思维为主线——挖掘出以上环节中科学思维方法并运用它,形成学生对问题及知识的有效思维,完成知识的建构与应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
(一)关于知识教学
关于知识教学原文中主要提出三点:
第一,知识是有内容、要求与标准的。知识教学中首先要明确知识内容体系、标准及要求。同时指出:该问题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完全解决好。具体到每堂课中要想理清知识内容、目标与要求同样是一件重要但并不容易的事情。“在已有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意见》还提出要研究制定学业质量标准。据了解,现行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什么、学多少讲得比较详细、清楚,但大部分学科对学到什么程度要求不明确、不清晰,难以量化、分级。研究制定质量标准,将其有机融入到课程标准,使学习内容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对教学和考试评价都具有较强指导性的课程标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第二,知识是有系统的、有结构的。同时,知识是存在核心、实质与关键的。引导学生自主归纳知识,将知识系统化、图式化是知识教学的重要主题。
第三,知识形成与发展有特定的路径和线索。教学中要依据知识发展与呈现方式,挖掘出知识的内在线索,找到知识的“灵魂”。
总之,知识教学提出必须对课本知识进行重新加工与改造,对知识是要“做功”的。我们习惯上的照本宣科、满堂灌就是不会对知识进行加工与改造的结果。
(二)关于方法教学
关于知识教学原文中主要提出三点:
第一,掌握方法的系统与分类。科学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类比等),学科思想方法(数学思想:符号与对应、方程与函数、公理与演绎、整段与分类、转化与变换、集合与无穷等;数学方法:分析综合法、化归法、关系映射反演法,观察与实验法归纳法、类比法、数学抽象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等;
第二,学会挖掘与提炼文本中的方法。一般地,知识的获取、理解、保持以及运用各个环节都存在方法因素,而且,方法因素的出现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组合与融合。同时,知识与方法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两者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方法教学的基本原则。即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原则。方法教学中一般是以渗透方式为主,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是其基本模式,其中,有些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应该进行显性化处理。显性化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要掌握显性化的时机以及显性化过程的条理化、系统化问题等。
(三)关于问题教学
KQM-A模型给问题教学的启发是多方面的。
第一,课堂问题具有多重功能的特点。问题除具有促进知识理解、方法掌握以及能力培养外,还具有激发学生兴趣、思维与学习需求的功能以及质疑精神的培养等等。
第二,问题类型与设计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对知识而言,可以是针对知识的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可以检验知识掌握程度诊断性问题;可以针对方法掌握的方法训练问题;可以是基于问题解决的能力训练问题。问题设计中可以是课堂问答、课堂练习及实验操作活动等等。此外,课堂问题还可分为学科问题、个体性问题及社会性问题;或者,核心问题与加工问题等。
第三,问题教学必须与知识、方法相结合进行。要防止就问题论问题以及满堂问题等现象。以习题(试卷讲评)为例:要做到:一是要对习题所考察知识内容以及在知识系统中地位与作用进行分析、点评;二是要对解题方法与思维方法进行系统归类与梳理;三是要分析题目对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功能与作用;四是要对问题情境再创设,寻找问题的拓展与延伸价值,引发学生更高层次思维与更深层次理解。问题(习题)教学,必须要有“落点”,要落在知识系统形成与方法的优化与训练上,这样才谈得上能力的形成与培养。
第四,课堂中好问题设计与运用要求。一个好的问题首先必须是教师对文本充分研究基础上的产物,能够直抵知识的本质;同时,好的问题必须是适合并且贴近学生实际的,要能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学情有充分地了解与研究;最后,教师能够在课堂上灵活运用问题进行教学,随时应对学生及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引领与调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