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德育

当前位置: 首页>>爱心德育>>心灵驿站>>正文

学习行为改变的基本理论及应用

2015-01-09 心理健康教师 许薇薇 点击:[]
      行为改变,从其实践方面来说,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塑造新的良好行为、增进和维持已有的良好行为及削弱或消除已有的不良行为。而我们日常所研究和应用的行为改变理论基础主要为联接学习行为改变理论、认知行为改变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这三种。

1.联结学习行为改变理论

      联结学习行为改变理论包括应答性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两部分。

      1.1应答性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得出基本结论:在给予行为者条件刺激后,立即给予无条件刺激,即强化行为者出现期望行为。经过多次以后,即使不给于强化,也会出现期望行为。

       应答性条件反射基本定律是:消退、泛化、分化。

       应答性条件作用形成其实就是一个刺激替代过程。条件刺激必须依附于无条件刺激,两者结合才能引起发应。也就是说一种事物的成立,以他种事物为先决条件。
 
      1.1.1应答性条件反射说在行为改变中技术的具体应用及评价

      案例一: 陈同学由于再一次极其重要的考试中失败导致极度的焦虑,不仅经常失眠,饭量减小,而且进一步访谈表明她不仅对考试焦虑,对被别人现察或批评以及与别人争论也很害怕。

       在此以沃尔沃系统脱敏法做案例分析,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原理是: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首先加强能力焦虑等级量表,分五等级,越往下越容易引起更大的焦虑,然后根据量表,向陈同学逐步实施治疗,当焦虑产生时立即引导他放松,或给予积极强化物,当本等级项目不能引起他焦虑时,则可以进展到下一等级,以此,逐步消除他的焦虑症状。

       评价:系统脱敏法类似于给个体的心理打了个疫苗,它的原理就是采取让行为个体自行逐层消退厌恶反应的方法,最终达到厌恶反应和特殊刺激的分离。在临床应用上,这种方法被用于削弱或消除已有的不良行为,常用于治疗恐惧症或焦虑症。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也说明了他的效果之显著,操作也比较简单可行。然而他只能被动地消除单一的不良行为,而不能主动地改变或塑造行为。
 
      1.2操作性条件发射

       在斯金纳的“斯金纳箱”实验中,有集体通过获得关于自身行为的结果的反馈,改变或修正自己的操作活动而求得需要的满足。操作性条件发射基本定律: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负惩罚。本文主要讨论强化作用。

       1.2.1正强化作用

       正强化一般指奖赏,它是教育中的金科玉律,守规矩的学生会得到鼓励,所以更乐於守规矩。
       强化物大致分为三类:原级增强物、次级增强物、社会性增强物。
       初级强化物,指称的人类基本需求,但若不缺时则无效。在教学场合中也就是指学生爱吃的零食或饮料。
       次级强化物,是能代替原级强化物的筹码,如:在教学场合中,教师一般采用“小红花”、“一百分”来作为学生表现优秀的强化物。

       社会性强化物,是概括性的强化物,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友情、鼓励表扬赞赏、加分、荣誉、成就感教学,均属之。其效果往往大于物质强化,而其持续的效果也是三者中最长久的。

       上述几类增强物,都是外在的,不如内化为内在满足的自我强化,自我肯定, 內在强化,效果最强且持久。

       1.2.2负强化作用

        负强化是一种威胁,但尚未执行;若不当行为一发生,立刻执行威胁,就是处罚。换言之,负强化是免於受制裁或痛苦的威胁,而强化目標行为,做出合格行为,以脱离痛苦厌恶的情境。

       负强化作用分为两类:

       逃脱行为:如烈日下会走避到阴凉的地方;或脱掉一双窄小难受的鞋子。
       防患行为:如法律明订犯法后果而不触犯;遵守交通规则免於受罚;用功准备考试以防成绩不及格。
 
       1.2.3操作性条件反射说在行为改变中技术中的具体应用及评价

       正强化:小明上课正确回答了老师的提问,老师表扬了他,并向他投向慈爱的目光,从此,小明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甚至课后也经常温习课本,到了期末,他的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负强化:可分为隔离法与亏损法 。

    (1)隔离法: 喜欢打电子游戏的儿童,若不遵守规定,按时完成上作业,就不给他玩游戏。 于是为了今后都定时有游戏玩,该儿童每天都按时完成作业。
    (2)亏损法: 图书馆的借书必须按时归还,若逾期则罚款,同学们为了不交罚款,尽可能地在限定日期之前归回所借书籍。

      评价: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结果为增强特定行为发生的强化过程,不同的是,正强化是增强愉快刺激,负强化是撤除厌恶刺激。一般说来,当正强化强度不够时,无法吸引个体从事所期望的良好行为以及改变不良行为时,就需要用到负强化来矫正。强化法是日常教学中行为改变最常用的方法,因为其涉及面比较广,操作十分简单,效果也最为明显。特别是针对年纪比较小的学生而言,利用率很高。这主要是因为儿童的心理活动较之成年人来说没那么复杂。

      然而,强化必须及时适量,强化物饱足会使其转变为中性刺激甚至是厌恶刺激。间隔强化比连续强化在行为改变上更加有效。现实生活教学中,还会通过一系列的刺激反应链接,培养给体的某一特定连锁行为。
 
     1.3两种条件反射理论在行为改变实践上的比较和评价

      二者都属于联结学习范围,都关注刺激与反应的结合。都需要强化物的支持,事实上,这两种反射在行为的改变中是密不可分的,在一个行为系列中,若抓住其中某一刺激与反应理解,可以是应答性条件发射,从另一方面来分析,它有可能是应答性条件反射。

      然而,究其根本区别,应答性条件发射是强化在前,强化决定反应,操作性条件发射强化在后,反应决定强化。所以,在应答性条件反射中,反应是被动接受刺激下产生的,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个体是通过主动操作,自由地将刺激和反应形成联结。

      联结主义的行为改变理论强调只有能够予以客观观察和实验证实的东西才可以予以研究,忽视了有机体行为形成时的内部过程。这一技术最大的不足是只能塑造简单的行为,而不能塑造人类复杂的行为。为了塑造某一行为,要不断进行强化,这就使得这种塑造既费时又费力;同时由强化塑造的行为持久性较差,当强化消失时行为很容易消退。
 
       2.认知行为改变理论

       认知行为改变理论强调有机体内部变量在连接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行为的改变应该遵循着这样的顺序,首先是知识的改变,其次引起是态度的转变,这当中包含服从、认同、同化的变化过程, 最后才达到行动的改变。与行为理论不同的是,他不仅重视外部行为的改变,更重视个体的认知模式的改变预计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的和谐统一。
 
       2.1认知行为改变理说在行为改变中技术中的应用及评价

 
       以案例一为例,采用目前认知行为改变法中最热门的ABC合理情绪疗法分析,
      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在重要的考试中失败。
      观念(Beliefs):“同学会取笑我,师长对我很失望,我可能没那个能力,我今后做不成我想要做的事”
      结果(Consequence):难过沮丧泛化到焦虑。
      认知治疗中,不停地对其已有观念进行辩驳(Disputing),对其不合理信念进行质疑,引导其形成积极效果(Effect)。如下:
      观念:没有复习充分,考试时有点紧张,下次放松点复习充分些就可以做得更好。
      效果:不要灰心,抓住下次机会。
      评价: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他认为负面情绪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所直接引起,因此可以通过可以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模式来减少个体内心的冲突,做出或继续做出良好的行为,避免或减少不良行为。
      日常大量的事实与研究结果表明,有机体的复杂的行为习得,要经过学习者内部复杂的加工活动,而不是简单地通过神经系统在头脑里由此及彼地形成联结。认知理论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内部加工过程,这是有重要意义的。 并且,由认知的形成所塑造的行为因为重视了行为动机与行为态度而比较稳定,行为一旦塑造成功就不容易消退与改变;同时,它有助于塑造人类复杂的行为 。
      然而该理论模式过分重视行为主体的认知过程, 而忽视了环境因素对行为改变的作用,有唯心的注意的色彩在里面。况且,对认知改变的操作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性, 认知相比于强化比较抽象,这给实际操作带来了不便。
 
      3.社会学习行为改变理论

       社会学习行为改变理论偏向于综合论点,强调将社会学习理论可以和其他行为改变理论融为一炉。强调行为、认知、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个体具有行为改变的自我导向的潜在的能力。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学到新的行为、抑制不良行为和促进良好行为。

      3.1社会学习行为改变模仿原理及应用

      模仿原理:身教与境教(刺激控制法)
      身教就是示范法,教师以身作则,提供良好学习楷模,学生看样学样。或是观察学习,身教三要素:
     (一)楷模的特性:年龄性别较接近者、社会地位高者、成功的名人专家,较易被模仿,因其较容易成功。
     (二)观察者的特性:注意力集中、动机强烈者,较易模仿成功。
     (三)模仿的结果:楷模行为得到何种奖惩,深深影响模仿行为。境教就是安排环境以改变行为。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除了教师本身做好自我的模范,也会评选学生中的佼佼者,作为其他学生模仿的榜样,激励学生塑造新的良好行为、增进和维持已有的良好行为。当然,身边的坏人坏事受到惩罚,也同样会削弱或消除个体已有的同样的不良行为。
 
      3.2社会学习行为改变理论评价

      社会学习理论运用到行为改变中,改变者往往是在潜移默化的内隐中完成的。学习到的基本上也都是外显的一些行为,行为本身未必稳定。况且,虽然教育者们可以刻意的给学习个体安排好的学习榜样,然而在这个网络横行的时代,很多负面因素也会对给个体造成榜样作用。比如,电视或网络上的暴力图片,是任何年龄层的人群都可以看得到的,未成年人可能就会下意识的去模仿学习,使得行为朝着消极的方面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还得不到很好的控制。
 
     4.总结与展望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联结性行为改变原理和社会学习行为改变原理运用的最广泛,因其操作简单,省时省力,确实有其实用性在内。不过,如同上文所述,原理的应用要把握好合适的场合和程度。例如强化的过分给予,会产生饱足,从而使强化变为厌恶刺激,行为的改变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当然,运用饱足原理也可以减弱或消退一些不良行为。再例如,学习的榜样如果选择不当,可能是学习者学到榜样的一些消极行为,而消除这些消极的行为却又得大费周章。因此行为改变的引导者应该充分了解行为改变的原理构成,而不仅仅是想当然得实施引导刺激行为。

      虽然认知行为改变原理更经常运用于临床上,然而,本人认为,对于没有心理异常的个体而言,这也是个从根本上改变行为的好办法,因为它对个体的伤害最少,达到的行为改变效果最为坚固,更重要的是他达到了行为改变的升华,使得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明确的认识,懂得自己主动掌控自己的行为,而不需要一味的依靠引导。
 从以上不足可以看出,各种行为改变理论是相互补充的,需要改变简单的行为时,用联结理论提供的方法比较方便,而改变复杂行为时,认知方法可以与联结理论相结合,以认知引导为主。除了这些基本理论之外,其他的行为改变理论还有很多,未来的趋势不是个流派各执一词,而是各个理论核心成分整合成更加全面的行为改变理论以指导日常的实践。
 
 
   参考文献:

  [1]王辉.行为改变技术[M]南京大学出版社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浙江教育出版社
  [4]徐素芬.运用行为改变技术处理小学生问题行为的个案报告[J].新课程学习


上一条:心理咨询室工作守则

下一条:关爱不等于溺爱 家庭教育的三点误区及对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