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教师中心>>学习培养>>教学理论>>正文

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2014-10-23 网络引用 点击:[]
1.理论背景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式的学习,学生要通过教师所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的知识。但是这种接受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新获得的知识必须与原有观念之间建立适当的、有意义的联系。有意义接受学习模式旨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对意义的理解、保持和应用,强调依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教学环节
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通常包含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1)呈现先行组织者
即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教材更加抽象、概括和综合,并能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

3
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两类: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详见教学策略部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2)呈现新学习内容
即通过讲解、讨论、录像、作业等形式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材料或任务,学习材料的呈现必须逻辑清晰,让学生能容易地把握各个概念、原理之间的关联性。另外,教师要注意集中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要使学生明确了解学习材料的组织方式,对整个学习过程有明确的方向感。

(3)知识的整合协调
即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每个要点与整体知识结构的关系;向学生提问,以了解他们是否理解了学习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使他们的理解能够超越所呈现的现成信息。

(4)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
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它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知识,且在实施上经济、可行。

4: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

1.理论背景
掌握学习(Mastery Learning)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的,他认为,只要用于学习的有效时间足够长,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所以,在集体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经常、及时的反馈以及个别化的帮助,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学习时间,让他们都达到课程的目标要求。掌握学习模式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以大面积提高学习的质量。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的提出是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联系在一起的,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领域中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其实际应用主要是在认知和动作技能方面。

2.教学环节

实施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的一般步骤为:

(1)诊断性评价,测查学生现有的水平,明确教学的方向;
(2)实施集体教学;
(3)针对所学的单元进行形成性测验,测查学生的进步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4)让已经掌握的学生进行巩固性、扩展性的学习,对未掌握的学生进行帮助和矫正,再次测验,直至达到掌握目标,掌握正确率达到80%~85%即为通过;
(5)进入下一单元的学习;
(6)在一学期结束或几个章节全部内容学习完毕后进行总结性测验。

3.实现条件

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对“掌握学习”抱有信心,教师要对全体学生都抱有真诚的期望。

其次,为了实施掌握学习模式,教师要明确学习内容的范围,明确具体的掌握目标,并编制能够反映目标达到情况的测验。

另外,教师要制定达到掌握目标的具体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的单元序列、在每个单元上的教学、测验及反馈矫正方案等。

4.评价方式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强调把诊断性测验、形成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结合起来,而且在评价学生时提倡用绝对标准,即按照每个学生达到目标的情况进行评价,而不是给学生排名次。

掌握学习模式强调的是因材施教,帮助大多数学生都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另外,这种教学模式不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和班级的组织,在普通的班级里就可以实施,因此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得到了广泛的采用。这种学习模式对于成绩较差或一般的学生更为有利。

5: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1.理论背景
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它所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这种教学模式同时强调学生发现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掌握。

现在常说的专题探究模式、网络探究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基于项目的学习等都可视为发现式学习教学模式的变体,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发展,指导思想上有更多建构主义成分。

2.教学环节

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包括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问题情境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结论的实例,让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分析,逐渐缩小观察范围,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要点上。

(2)假设——检验
让学生提出假说,并加以验证,得出概括性结论。通过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和组合,以形成假说,而后通过思考讨论,以事实为依据对假说进行检验和修正,直至得到正确的结论,并对自己的发现过程进行反思和概括。

(3)整合与应用
将新发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纳入到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运用新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促进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迁移。
发现学习模式是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应用。但是,这种学习往往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效率较低,另外,它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且主要适用于理科的教学。

6:探究性教学模式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则涉及思想感情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
探究式模式的教学总是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而展开。与基于问题式学习不同的是,这个知识点并非选自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也不是由学生自由选择而产生的,而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的进度来确定。一旦确定了这个教学出发点或者说学习对象后,教师就要通过问题、任务等多种形式,使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与此学习对象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

(2)启发思考
学习对象确定后,为了使探究式学习切实取得成效,需要在探究之前向全班学生提出若干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并与当前学习对象密切相关的问题,以便全班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这一环节至关重要,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这是探究性学习是否能取得效果乃至成败的关键。这类问题要由教师提出。

(3)自主(或小组)探究
探究性教学模式因为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靠学生个人的自主探究加上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来完成,因此,本环节成为探究性教学模式中的关键教学环节。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几者之间的关系。教师起到引导、支持的作用,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信息技术要成为学生探究的认知工具。在不同的学科,所使用的认知工具有所差异。人文学科往往可以通过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来达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这些资料能起到认知工具的作用;而在数理学科中则可以使用能发挥认知工具作用的软件,如仿真物理、化学实验室、中学物理作图工具等。

7: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教学模式

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教学模式,由教师针对学习的某主题,搭架一个辅助教学的开放式网站,学生利用网站中的网络课件或已有资源完成对课本知识的基本内容学习。对与此主题相关的其他方面,交由学生小组协作,在教师的帮助下,查阅其他网站资料,并以网页的方式归纳整理,将学生自制的网页上载至网站,在学完该主题的所有内容时,此主题网站也由师生共同建立起来,为以后的复习巩固提供了齐备的资料。学生在边学边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学习主题的全面了解,也促进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这类整合模式主要适用于在因特网环境下,对某一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学习,并藉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专题学习网站”必须包含如下基本内容:

(1)展示学习专题相关的结构化的知识,把与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动态资料等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
(2)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扩展性的学习素材资源进行收集管理,包括学习工具(字典、辞典、读音、仿真实验)和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
(3)根据学习专题,构建网上协商讨论,答疑指导和远程讨论区域;
(4)收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和总结性考查的评测资料,让学习者能进行网上自我学习评价。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师生操作行为如下所列。

(1)确定主题
教师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接下来将要学习的内容主题。
主题确定可以以文章作者为依据,如要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可确定一个关于朱自清先生的主题;也可以单元内容为依据,如对散文单元的学习,可确定一个有关散文知识的主题,对文言文单元的学习,可确定文言文知识为学习主题。

(2)搭架网站
根据确定的主题,由教师事先建立起网站的简单结构,内容主要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网上课件。

(3)初步阅读,学习理解
使用网络课件进行初步阅读理解,根据教学要求找出学习内容和网站中所缺的知识点,即师生共同建立起网站的子目录内容。

(4)资料收集,信息处理
学生分工协作,收集与主题相关其他方面的资料,并对收集来的资料加以整理,整理出与自己所做子目录内容相关的有用信息,并加以整理。

(5)内容内化,网页制作
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互相协作,将所得信息制作成网页。制作过程也是学生分工协作的过程,任务的完成要靠小组集体的力量。

(6)网页上传,内容建构
学生将制作好的网页目录上传到教师指定的目录里,进行整合,整合后的网站被所有的学生使用,对所学内容的各个方面形成较全面的意义建构。

(7)网站建成,意义建构
师生共同努力充实网站的内容,完善网站的功能,使网站逐步建成。建成后的网站被学生所用,使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并使信息技术能力得以提升。

在使用网上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中,首先要注意,主题的确定具有可扩展性,不可将主题确定得太具体,要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其次,确定的主题很可能涵盖了一个单元,教学很可能突破教材规定的教学顺序。因此,此操作结构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宏观上全面把握学习进度,备课很可能要以一个学期、一学年甚至整个学制的教学内容为基础来进行,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通过研究性学习建立起的专题学习网,是初期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成果。以此作为资源,可以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丰富和完善专题学习网站。这也是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的重要内容。

8:网络探究(WebQuest)模式

WebQuest是一种基于因特网资源的课程单元式探究型学习的模式,在国际上已被看作一种规范化的网络探究学习方法,特别适合多学科综合学习。在WebQuest模式中,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特定的假想情境或者一项任务,通常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因特网资源,要求他们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来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WebQuest的目的是让学习者更好地使用时间,意在使用信息,而不是收集信息,并帮助学习者分析、综合和评价。

WebQuest有两种学习方式:短期WebQuest和长期WebQuest。短期WebQuest:其目的是知识的获取和整合;在短期结束时,学习者将获取并理解了一定数量的新信息;这个阶段大约为1~3课时。

长期WebQuest:其目的是拓展和提炼知识;经过这个阶段,学习者深入地分析、改造知识,通过创设一些他人以在线或离线方式可以相互交流的材料证明自己理解了这些知识;这个阶段大约为1周至1个月的时间。

1.WebQuest的主要组成部分

为了使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在网上充分利用时间,避免漫无目的地任意冲浪,每个WebQuest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它赋予学习者以明确的方向,给学习者一个有趣且可行的任务,并提供必须的、能够指导他们完成任务的资源,而且还告诉他们未来的评价方式,以及概括和进一步拓展课程的方式。无论是短期WebQuest,还是较长期WebQuest,一般都由简介、任务、过程、资源、评估和结论共6个模板组成,其中每一个模块都自成一体,设计者可以通过改变各模块来实现不同的学习目标。

(1)简介
WebQuest简介部分包括两个方面目的:第一,让学习者明确将要学习的是什么;第二,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这两方面目标,应该使主题与学习者过去的经验相关;且与学习者未来的目标相关;具有吸引力,看起来有趣;因为其全球性影响而极具重要性;因为急切需要解决而紧迫;因为学习者将进行角色扮演或者有一些产出而好玩。

(2)任务
WebQuest的任务模块对学习者通过练习将完成的所有事情作了描述。其形式可能是一个PowerPoint演示,也可能是一个能够对特定的主题进行解释的口头陈述。

与其他网络课程的区别就在于它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能够完成的且具有吸引力的任务。这种任务通常是成人工作或生活中所发生事件的微缩版本。完成WebQuest的任务,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求学生通过更高级的思维技能来解决问题或作出决策,这些高级思维技能包括创造性、分析、综合、判断和问题解决,等等。

伯尼·道奇博士认为,设计一个WebQuest是一个帮助学生的过程,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可以站立的台阶。通过给学生布置一个已经开展了一部分的任务,给他们一些已经处理过的信息,为他们查找一些好的资源,从而为学生提供了完成任务的起点。

(3)过程
在WebQuest的过程模块中,教师将完成任务的过程分解成循序渐进的若干步骤,并就每个步骤向学习者提出了短小而清晰的建议,其中包括将总任务分成若干子任务的策略,对每个学习者要扮演的角色或者所要采用的视角进行描绘,等等。教师还能够在这个模块中为学习和交互过程提供指导,如怎样开展一个头脑风暴会议。

(4)资源
这一部分包括由教师选定的将有助于学习者完成任务的网页清单,其中大部分资源是包括在 WebQuest文件中作为超链接指向万维网上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非网络性的资源也可以使用。资源包括录像、录音带、书籍、海报、地图、模型、操纵器和雕塑,讲座、小组教学,实地考察等方法也可以采用。

(5)评估
为了证明用网络来拓展学习是可行的,所以在WebQuest模块中新增加了评价这项内容。对于基于因特网的研究性学习这样一种较高水平的学习形式,WebQuest采用评价测评表来考察学生作品的不同方面。评价人员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或同学。另外,根据学习者学习任务的不同,评价测评表的形式也表现为书面作业、多媒体创建、网页和其他类型。

(6)结论
WebQuest的结论部分为总结学习内容和经验、鼓励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以及对学习成果进行拓展和推广提供了一个机会,它的另一个作用是为教师提供可以在整个课堂讨论中使用的问题。虽然结论部分算不上是一个很关键的部分,但是它为整个文件画上了完美的句号,给读者一个结束的感觉。

2.WebQuest的五项基本原则

WebQuest的五项基本原则:可以用单词“FOCUS”来表示:

F——找出精彩的网站(Find great sites);
O——有效地组织你的学习者和学习资源(Orchestrate your learners and resources);
C——要求学生思考(Challenge your learners to think);
U——选用媒体(Use the medium);
S——为高水平的学习期望搭建脚手架(Scaffold high expectations)。

(1)找出精彩的网站

选择网站依据:
● 可读性;
● 是否能够引发学习者的兴趣;
● 是否来自与学生平常的学校生活不同的来源。

(2)有效地组织你的学习者和学习资源

● 组织资源:为学习者精心准备相关网络和非网络资源;
● 组织学习者:设计一个精彩的WebQuest普遍要考虑如何推动小组活动,需要了解并掌握多种合作学习策略。

(3)要求学生思考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开展:给学习者一个任务、要求进行设计、撰写文章或辩论。

(4)选用媒体
选择合适的媒体组织问题,教会学生使用媒体表达自己的思想。

(5)为高水平的学习期望搭建脚手架
在WebQuest中存在三类脚手架:接收支架、转换支架和输出支架。

●接收支架
网络让学习者接触到他们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海量资源,学习者需要知道如何从资源中提取信息。接收支架为如何根据给定资源、已有知识开展学习活动提供了指导。具体的接收支架实例有观察指导、会晤技巧、在线术语表和字典。

● 转换支架
WebQuest要求学习者将他们读到的东西转换成新的形式,转换支架则在转换过程中提供帮助,包括比较和对照、在许多类似的研究对象中寻找共同点、集体讨论、推理和决策。

● 输出支架
WebQuest通常要求学习者创建一些他们以前从来没有实现过的东西。我们可以用模板、写作提示向导、多媒体元素和组件作为学习任务的输出支架。

3.使用WebQuest有什么好处
(1)WebQuest采用了很多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WebQuest提出的问题是的确需要回答的。当要求学生理解、综合或解决一个社会真正面临的问题时,他们面临的任务是真实的,而不是一个仅仅出于学习任务需要提出的问题。

● WebQuest给学生提供的资源是真实的,而不是陈旧的教科书,是经过筛选的百科全书。通过网络,学生可以直接与专家、数据库、最新报道发生联系。

● 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通过上传、发电子邮件等方式让大家来评价。这种评价方法也能促使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得出最令人满意的答案,而不是简单地完成任务。

(2)WebQuest要求学生解决的问题能促进高水平的思维,它整合了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的思想。

WebQuest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是不能简单地通过收集信息来完成的,而要求学生对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如概括出主要问题,进行比较、综合等。为了让学生进行高水平的认知,WebQuest将任务分解成一个个有意义的子任务,让学生经历一些更为专业的学习者经历的思维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当学生要理解一个复杂的问题时,将事实简化,提供很多的例子或详细解决步骤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学生需要的是这样一些例子,这些例子有很多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和观点,学生对这些信息和观点进行筛选,直到他们形成不但与自己原有知识相联系的理解,并且建立了一个新的计划,当以后再遇到这一问题,这一计划将更加精练。

(3)WebQuest还充分用到了合作学习的形式,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

由于WebQuest期望学生解决的是一些复杂和矛盾的问题,因此需要以小组学习、各自分工的形式进行,到最后对问题形成全面理解。通过小组学习,学生将发现,由于不同小组的研究和讨论程度不一样,其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还将发现其个人劳动对小组的成果产生影响。

4.WebQuest可能遇见的问题

(1)时间
WebQuest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因为教师需要在课前就要查找一些好的网站。同时,它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为学生要理解所看到的东西。他们要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协作,处理不是很明确的信息。第一次尝试使用WebQuest时,要学习使用新的工具,而这必然需要大量的时间。但是一旦完成了WebQuest,教师的绝大部分工作就完成了,教师不再是新信息的主要来源。

(2)WebQuest要求学生有一定水平的阅读能力
这意味着要给3年级以下的儿童或有阅读困难的儿童设计一个WebQuest有一定难度。但教师在设计时可以对这方面的问题予以特别注意。教师还要考虑到那些喜欢课堂教学讲授事实和内容的学生,他们不喜欢探究性学习,把WebQuest视为“没有价值的东西”。

9: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
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为一种问题取向的教学思路,基于问题式学习与杜威的“做中学”以及后来的发现式学习等思想有密切联系,同时,它也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找到了更扎实的理论依据,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比如: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起钩来;使学习者投入到问题中;设计真实性任务;鼓励自主探究;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级思维;鼓励学习者之间讨论;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等。

2.教学环节
基于问题式学习在于通过让学生提出和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经验的建构,培养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并培养学习的内在动机。

基于问题式学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组织小组
在作为一个小组探索问题之前,学生们要互相认识,为合作学习建立基本的规则,创设舒适的气氛。学习者和促进者(facilitator)(通常为教师)分别做自我介绍,互通姓名,形成毫无偏见的氛围。

(2)开始一个新问题
用少量的信息提供给学生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尽量与其在现实世界中的情况相接近,能够吸引学生。
学生要选一个人做记录员,负责在一个白板上记录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问题中的事实信息、学生们的想法和假设以及所确定的学习要点和活动计划。

在解决问题的开始,学生和教师要对问题解决的目标形成共同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如“通过这个问题你想学到什么?”这类问题来激发起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参照该目标,教师可以更好地监察小组的进步情况,及时纠偏,或提醒学生看是否需要调整目标。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题来获得相关信息,也可以通过自己做实验或其他探究活动来获取更多的事实资料。教师可以问一些元认知性的问题来鼓励学生的反省性思维,比如,让学生解释为什么他认为这种方法是好的,或者在解决问题时为什么会需要某方面的信息。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确定对解决问题而言很重要而他们又不太理解、需要进一步学习的概念,即学习要点。在开始时,教师可能会更多地引导,比如,问学生是否该把某些概念列在他们的学习要点中。随着学习的进行,学生能更多地管理他们的学习要点,教师就要慢慢地“隐退”。当学生对问题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解,而某些知识的缺乏又严重地阻碍了问题的解决时,学生们就要分头去探索他们所确定的学习要点了。

(3)后续行动
小组成员再次集合,沟通他们所学的东西,基于他们新学习的东西生成新的解决问题的假设。在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们要评价自己的信息以及他人的信息,看信息是怎样得来的,来源是否可靠等,这是促成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4)活动汇报
各小组利用各种不同形式来报告自己的结论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比如数学分析、图表、口头报告、戏剧表演等。基于问题式学习所强调的不只是让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要让他们理解问题背后的关系和机制。

(5)问题后的反思
为了提炼他们所学到的东西,学生们要有意地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要考虑这个问题与以前所遇到的问题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这可以帮助他们概括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情境。而且,在学生们评价自己以及他人的表现时,他们同时也在对自主学习和合作性问题解决活动进行反思,这对于高级的思维技能的发展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3.实现条件

这一教学模式成功实施需要以下几个关键条件。

(1)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问题的设计应体现以下特征:
● 问题必须能引出与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
● 问题应该是结构不良的、开放的、真实的,比如真实的病例、实际的经营管理问题等;
● 这种问题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鼓励他们去探索;
● 一个好问题能够随着问题解决的进行自然地给学生提供反馈,让他们能很好地对知识、推理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促进他们的预测和判断。

(2)在这种教学中,教师、辅导员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辅导员)的作用主要涉及以下两类:
● 引导小组的工作:包括提供反馈,就学生的推理过程进行提问和启发,鼓励他们对信息的批判性评价,帮助学生在问题讨论中协调、整合基本知识与实际技能等;
● 支持小组的积极互动: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调节,建立良好的小组成员关系,教师引导的成分会随着学习的进行而逐渐减少。

(3)这种教学提倡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解决问题。小组成员通过讨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有所分工,分别就某个子问题做更多的钻研,而后再汇总各方面的信息,运用到问题解决中。

(4)学生的反思和概括活动对于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过程中以及学习的结尾,学生需要对自己以及他人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做反思。学生要反思一下自己学到了什么,自己在小组活动中做了些什么,自己是怎样调节自己的学习的,如果自我评价是否定的,那就要考虑以后如何改进。

4.评价方式

除了用传统的教学测验方式来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之外,这种教学模式非常注重测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况。另外,从测验方式上来,它非常重视过程性评价,尤其是随时收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过程性资料,如讨论记录、产品、报告等,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10:程序教学的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
程序教学是斯金纳等人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而设计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程序教学以精心设计的顺序呈现主题,要求学习者通过填空、选择答案或解决问题,对问题或表述做出反应,在每一个反应之后及时反馈,学生能以自己的速度进行学习。这种程序能够融入印刷教材、教学机器(即一种融入程序学习形式的机器设备或计算机软件当中。

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以及积极强化原理。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做出某种反应的概率的改变。个体在某种环境中做出某种反应,如果之后伴随着一定的强化,那这个反应在类似环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

这种模式主要可以用于基本事实性知识的获得以及基本技能的训练,但不适合高级思维和深层知识的培养。

2.教学环节
程序教学的基本做法是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并按照这些单元的逻辑关系顺序地排列起来,构成由易到难的很多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尽量做出正确反应,教师(或教学机器)要在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做出一个反应之后立即反馈,出示正确答案。

这样,在每个小步子上,教师或教学机器首先解释学习内容,之后向学生出示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而后立即对学生的解答进行判断,如果回答正确,进入下一步学习,如果回答不正确,就让学生重新返回对知识的解释。如此循环,直至完成整个学习目标。

程序教学作为一种个别化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否则就难以进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这种教学要遵循以下原则:

(1)小步子前进:将教材内容分成一个个的小单元、小条目,逐个进行学习,这样更能保证学生在各个小步子上作出正确的反应;
(2)积极反应:学生要在各个小步子上作出积极的反应;
(3)及时反馈:在学生作出反应之后,要立即给予反馈,说明正确与否;
(4)自定步调: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进行个别化的学习。

与它所针对的教学目标相一致,程序教学在效果评价上主要以类似于各个小步子上的问题来测查学生反应的正确率,这种评价方式更能反映学生对事实知识的记忆和简单应用,但不利于反映高级的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情况。

11: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之个别辅导教学模式

个别辅导模式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计算机来实现教师的指导性教学行为,对学生实施个别化教学。个别辅导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为:计算机呈示与提问——学生应答——计算机判别应答并提供反馈。

智能导师也是个别辅导的一种,智能导师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简称ITS)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模拟“家教”的行为,允许学生与计算机进行双向问答式对话。一个理想的智能导师系统不仅要具有学科领域知识,而且要知道它所教学生的学习风格,还能理解学生用自然语言表达的提问。

基于互联网络个别辅导模式指远程教学中的个别化学习,教师只是在学生遇到障碍或问题的时候,通过网络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这种教学模式可通过基于Internet的CAI软件以及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密切通信来实现。

基于Internet的CAI软件主要有三种方式:
(1)CAI软件以软件资料库形式存放在Internet上,供学习者自由下载;
(2)直接在网上运行CAI软件;
(3)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

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个别指导和帮助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Internet上的在线交谈(IRC)方式实时实现。前者的优点在于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但不能马上得到辅导;后者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讲解,就像面对面一样,但它要求学生和教师同时连入网络,这对距离较远的教师和学生来说,这种时间同步性的要求往往难以满足。

12: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之讲授式教学模式
讲授式教学模式有两种类型:课堂讲授型和基于Internet的讲授。

1.课堂讲授型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最经典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型”模式,它是一种单向沟通的教学模式。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多种应用,这种“讲授型”教学模式逐渐发展到了计算机支持讲授(Computer Sopported Lecturing),例如:电子讲稿制作与演示;用网络化多媒体教室支持课堂演示、示范性练习、师生对话、小组讨论等。

2.基于Internet的讲授
基于Internet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和正规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是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相分离的远程教育模式中的一种。
优势在于: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资源,增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广度与深度;突破了传统课堂中人数及地点的限制,Internet上实施讲授,其学习人数可以无限多,而且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学习,不必集中于同一地点。

不足在于:缺乏在课堂上面对教师的那种氛围,学习情境的真实性不强。

基于Internet的讲授型模式有两种类型:同步式讲授和异步式讲授。

(1)同步式讲授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在空间上是分离的(即不在同一地点上课),但在时间上是一致的,教师在讲的同时,学生就在听,而且,师生之间可以有一些简单的交互,这与传统教学模式是一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配有摄像机、话筒、电子白板、投影仪的授课教室中讲课,学生在配有同样设备的远端教室中聆听教师的授课,教师讲课形式与传统课堂讲授形式一样,在电子白板上板书,通过投影系统观察远端教室中的学生表情,通过视频控制系统接收学生的反馈信息,等等。

同步式讲授的优势在于,可以延续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师教学要求比较低,而且课堂学习氛围较好,比较适合目前的学习习惯;缺点是缺乏实质性交互,由于课堂授课时间有限,一个教师同时要面对众多的学生,绝大多数学生是无法与教师进行交互的,总体的交互水平较低。另外同步教学要求学生学习时间与教学同步,而参与远程学习的学习者群体大、地域范围分布广,结构复杂,很难集中在一个时间在一个地点进行学习。

(2)异步式讲授

异步式讲授指教师和学生不仅在空间上分离,在时间上也是分离的,即教师在讲授的时候,远端不一定有学生在听,而学生可能是在教师讲完后,在其合适的时间里去学习。教师将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测等教学材料,上传到专门的学习网站上,学生通过浏览这些页面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通过BBS或电子邮件的方式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

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教学活动可以全天24小时进行,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的时间、内容和进度,可随时在网上下载学习内容或向教师请教;其主要缺点是缺乏实时的交互性,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求较高。这种教学模式要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有一套能充分体现学习者特点,并能适合网上信息表达与传输的图、文、声并茂的优秀电子教材;要为学生提供与该课程紧密配合的大量信息资料(最好能建立一个虚拟的图书馆);此外还要建立一个专门负责解答学生疑难问题,并能对学生作形成性评价的应答与评测反馈系统。

13: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之讨论学习教学模式

讨论学习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或中心内容,积极主动地发表观点、互相争论,以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讨论学习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思维,增加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阅读能力和多种方式的表达能力。

讨论学习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

(1)问题式的讨论法
教师精心设计一些适合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问题式讨论法可用于教学的开始、教学的结束等环节。这些问题一般都是教师已经设计好的。

(2)随机式的讨论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反馈,随时调整教学进程,让学生去讨论。如当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或产生疑惑时,可随机抽取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来调节课堂气氛并帮助学生深入建构知识。

(3)实验式讨论法
根据实验的内容提出问题或根据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而展开讨论。此教学方法多用于化学实验、物理实验等,以使学生能深入思考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4)习题式讨论法
在习题教学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或教师诱导出问题而引发讨论。这种讨论方法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最充分的过程,是学生暴露知识缺陷、暴露思维的过程。

在Internet上实现讨论学习的方式有多种,最简单、最实用的是利用现有的电子布告牌系统(BBS)。这种系统具有用户管理、讨论管理、文章讨论、实时讨论、用户留言、电子信件等诸多功能,因而很容易实现讨论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专职教师监控,即由各个领域的专家或专业教师在站点上建立相应的学科主题讨论组,学生可以在自己学习的特定主题区内发言,并能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即时地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所看到。这种学习过程必须由具有特权的领域专家监控,以保证学生的讨论和发言能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避免讨论偏离当前学习的主题。

14: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之操练与练习教学模式
操练与练习是发展历史最长而且应用最广的信息化模式,此类教学软件不向学生教授新的内容,而是由计算机向学生逐个呈示问题,学生在机器上作答,计算机给予适当的即时反馈。运用多媒体,可将许多可视化动态情境作为提问的背景。应当注意,从严格意义上说,操练(Drill)与练习(Practice)之间是有一定概念区别的:操练基本上涉及记忆和联想问题,主要采用选择题和配伍题之类的形式;练习的目的重在帮助学生形成和巩固问题求解技能,大多采用短答题之类的形式。

操练与练习型课件所提供的教学方式是逐个或一批批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当学生送入回答后,计算机判断其正确情况,并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相应反馈,以促进学生掌握某种知识与技能技巧。通常,当学生答对时,计算机予以适当鼓励,强化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当学生答错时,计算机给予适当提示与帮助,或者让学生再试一遍。操练与练习的问题相当多,直到学生对该知识或技能的掌握达到要求为止。这种课件像教师提问一样,可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已学知识。

操练与练习之间是有区别的。操练是通过大量的术语与事实间的重复对比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有关事物之间联系的联想记忆和某些规律的快速回忆。练习则是为了获得一种过程性技能技巧。它通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一方面建立知识间的联想联系,另一方面还要具有掌握在何时应用何种知识、作何种决定的能力,形成一种习惯性的过程性技能。操练与练习的教学方式都是通过大量的提问——回答——判断反馈,使学生建立起问题与回答之间的牢固联系,从而理解与掌握该项知识与技能技巧。

操练与练习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优点:

(1)缩短了刺激——反应的时间间隔,使学生的正确操作和联想得到及时肯定,错误的联想和操作得到及时纠正,从而可较快地建立起联想知识结构并转化为长期记忆;
(2)防止了其他干扰,如抄袭作业、与周围同学比较时产生的心理干扰等;
(3)习题的不断变化和反馈用语与图形的变化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4)附带的成绩与错误记录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与不足之处;
(5)节省教师选择习题和批改作业的大量劳动。
推荐:教导处


上一条:教学目标的阐明方式

下一条:教学策略选择基本功:对话教学中问题的设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