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

当前位置: 首页>>教师中心>>校本研修>>教学反思>>正文

《爱莲说》教学反思

2015-01-08 八年级 杨乔 点击:[]
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他所著的《爱莲说》意境优美,立意深远,回味无穷。可以教授的知识点很多,但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完成作品的解读呢?传统的教法是:逐一解决写作背景、文言实词、特定句式、句子翻译、主题分析,把文本的解读放置在无关重要的位置。

事实上,这种授课方式不仅拖沓费时,效率极低,而且还要作品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笔者尝试基于“认知冲突”层面来构建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所谓认知冲突,是指“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具有了形形色色的原有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知识时, 他们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遇到不能解释的新现象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的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 而在于学生自己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

“在这种建构过程中, 学生以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即知识)进行编码、重组,建构自己新的知识体系;而其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得到丰富、调整和改造。因此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量的积累, 它同时包含由于学习者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者学习的发生主要在于解决认知冲突或认知心理不平衡时认知结构所发生的改变。”

所以我们倡导教师要学会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人为的因素(例如, 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或其它教学活动), 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意在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以促进学生积极、高效的知识建构。

在本堂课上,教师设计了三个能引发“认知冲突”的问题,(1)菊、莲和牡丹,这三种花在作品中出出的顺序稍有不同,按照一般的写作思维,这种前后文不对照的“失误”是不应该出现的,这是作者无心之举还是有意为之呢?(2)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什么问题?(3)周敦颐和屈原一样,也是孤独的,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加以说明吗?通过以上三种主要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力求使其通过自身的知识积累来解读文本,挖掘文本内涵。


上一条:《我的“长生果”》教学反思

下一条:Unit 4 Reading 1 教学反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