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完《论语》中的三则后,在孙宗良老师及语文科组的指导下,我反思了这节的一些问题。尽管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基本知识点,但似乎对文章深层的传统文化底蕴理解得还不是很深刻,学完本课后好像也没有太多的民族自豪感。最遗憾的一点是,如果课堂上多铺垫一些时代背景及特定话语情境,让学生“穿越”一回,聆听孔子教诲,也许可以更好地阐释儒家经典,把握文章内涵。具体反思如下:
一、在正式内容讲解之前
可组织学生利用多资源网上拜访孔子,如“中国孔子”网站,“孔子博物院”“孔子箴言名句”等等,让学生走进孔子,感受万世先哲的魅力。
二、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的把握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针对这三则,你可以提出什么疑问吗?
在适当的时候老师提出自己准备的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可不可能没什么联系?先对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 吸引学生探究,告诉他们探究的方法,同时交给他们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
(1)”说”与”乐”有什么区别?哪个程度更深?
明确:悦(说)与乐有不同。论语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悦)是内心喜悦,由内而发;乐是快乐高兴,由外而来。悦是自证自悟自知,如饮甘霖。乐是共享共喜。
查“悦”的含义:悦,犹说也,拭也,解脱也。若人心有郁结能解释之也——《说文系传统论》。悦是由心和兑组成,意思是内心得到解脱,所以感到由衷的喜悦。兑有“直”的意思,如“松柏斯兑”,意思是直心则悦,直心得解脱。说,通“脱”,也可以理解为解脱。兑,还有西方之意,心兑,也可以理解为心已到西方极乐世界,故悦。
(2)“有朋自远方来”干什么?“朋”指的是那种朋友?
明确:“朋”在古代“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3)“人不知”的‚“人”是谁?‚“知”意思是“了解”吗?这个问题学生一般不可能独立解决,于是提供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解释:人不知者,谓当时君卿大夫不知已学有成举用之也。
这三个问题解决后就可以得出答案了:这是孔子治学修身的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这是学习的初级阶段。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将学问进一步提高。因为‚独学而无友,必孤陋而寡闻。第三境界,是做一个‚“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达到前两个境界之后,也没有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重用,既当不了官,也发不了财,然而也不怨恨,仍然安贫乐道,孜孜以求,就像身居陋巷的颜渊一样,那便是只有极少数‚君子才能达到的境界了。
三、鉴于《论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因贯彻以下几点:
(1)富有知识性,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富有哲理性,能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和教益。
(3)方法特新奇,好看、好听、好玩,满足多种感官需求或有特殊的心理感受。
(4)让学生在众人面前展示了自己的长处,得到了表扬、鼓励,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自尊心。
(5)学习中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产生了探究的欲望,进入愤悱状态。
(6)解决了困难的问题,探究到问题的答案,特别是产生创见。
当然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享受到成功的欢乐,那学生对《论语》学习更入迷,在今后的阅读中也能好好品味、感悟《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