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理解行动之于好的课堂建设就“如人走路,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岐路,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王阳明《传习录》)”――题记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的象征。宝龙学校这所十分年轻的学校承载了师生及家长的美好的寄托。办一所好的学校,办一所质量一流的学校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好的教育教学质量源于好的教师与好的课堂。由此,学校致力于建设教师成长文化――合作性研修文化,凝练出合作性研修主题――课堂理解行动,并将合作性校本研修的理念与目标、行动与方式以及保障与基础有机整合,制订出如下校本合作研修方案。
一、主题式校本研修活动--课堂理解行动。
“课堂理解行动”是基于当前教师面临主体性迷失困境而提出的教师合作成长的新理念、新主张,旨在提升教师对自己课堂改革的自觉与自信,是振拔教师、振兴课堂的重要举措。“课堂理解行动”理念建立在如下基本认识之上:第一,教师是课堂建设的主体,只有教师才能决定课堂的变革及其方式;第二,相信教师自身有能力认识与理解自己的课堂并进而改进自己的课堂;第三,凡事都有一个理,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课堂教学应该存在一个教师能够认识与理解的基本道理。
谁对教师的课堂具有话语权?谁能解读教师的课堂?按理说应是从事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师!但现实情况却是课堂教学话语权被课程专家所占据,如何上好课全由不站在学生课堂中的专家说了算,教师的大脑成了专家们的跑马场,各种理念充斥其中,教师就失去了起码的对课堂进行理解与判断的意识与能力。面对新课程,如何上好课倒成了当今教师非常迷惑而不可解的难题。这就是教师今天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因此,我们倡导教师积极开展课堂理解行动,唤醒教师们的主体意识,用自己的力量做主自己的课堂,增进自身的教育教学智慧,构建自己理想的课堂。
所谓“课堂理解行动”是指教师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地观察、分析、质疑、反思、证实(证伪)课堂教学实践行为从而去发现自身教学行为背后的意义,寻求教学行为背后所依据的道理,并在团队共同行动中达成对课堂共识的过程。通过问理于课堂,教师既能达到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目的,又能不断提升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课堂之“理”是对课堂的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认识,而不是通常意义下的被肢解的一些指标如“一堂好课的标准”等等,课堂之“理”解决的是“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课堂之理尽量是教师们共同熟悉的语境下进行的表述,用课堂之理来解读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明白易懂的,例如,课堂教学提倡精讲多练(多活动)其道理是什么?那是因为,教师的讲授充其量只是能让学生获得理解能力,但学生的练习(学生活动)可让学生不仅获得记忆、理解能力,还可能获得应用能力(包括分析与综合能力),因此,课堂中理应多设计学生活动而非教师过多的讲解,等等。课堂理解行动本质上是研训一体化过程,它可使教师既知道怎么上好课,同时又能把课上好,做到知行合一。课堂之“理”赋予的基本意义是既能解释教师的教学行为,又能被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所体现,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理”指导教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实践又能深化完善“理”本身。课堂之理的获得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它需要群体的合作才能显示效果。课堂理解行动既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与主张,更是教师发展的自觉主动行动,是教师基于课堂持续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积累的过程,是教师自主成长的必由之路。
二、“知情意行合一”课堂----课堂理解行动理念与目标。
课堂理解行动必须要有基本课堂理念做指导。当今的课堂概而言之仍然是以学生主体性缺失为其根本标志。学生在课堂中没有了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学校提出做“完整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的核心理念,认为人的成长与学习过程本质上都是“知情意行”合一的过程,学习不是独立的,它是和人生命成长相融合的。而且,“知情意行”合一过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一个自发过程,这是一个大自然给予人的天然机制。作为外部的人不能改造它、更不能替代它,而只能强化它、推动它,只能帮助其完善,帮助其由自发过程向自觉过程转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存在独立于这样一个生命活动机制以外的教学活动,而是“教昄依学”,以学定教,以学生的学为依据来规划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只是充分依靠学生生命成长这样一个机制,努力设计出和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有利于学生审美与知识探究的各种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活动动机与学习兴趣(意),引发学生审美体验,丰富学习情感(情),点拨学生思维(知),指导学生活动(行),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后的自主反馈(评价),帮助学生增强自我价值,为开始新的学习奠基。知情意行合一的课堂目的,是让学生主体性充分地展开与生动地形成,它是将真正的学习在学生身上获得真正地发生。当然,这样的课堂并不是必然发生的,而是要采取积极的有效课堂改革行动。课堂理解行动就是为了构建知情意行合一的课堂而进行的学习、实践与创新活动。
三、“KQM-A课堂模型”――课堂理解行动的方法工具
课堂理解行动须按照一定的思路开展,课堂的解构需要一定的方法作工具, KQM-A课堂模型为此提供重要依据。KQM-A课堂模型主要内容如下:依据课堂教学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目的出发,从知识与能力关系的逻辑推演中得出“知识(knowledge)”“问题(question)”“方法(method)”“能力”(ability)为课堂教学的关键性要素,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统一的课堂内在结构形态――KQM-A模型。该模型将课堂教学简约为知识教学、方法教学与问题教学三个维度,并指出教学活动中三个维度要有机融合,形成有效教学区,这样才能达到既掌握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的。KQM-A模型为学科有效教学提供了关于课堂的基本认识与内在要求。它为教师澄清了课堂教学中一些基本关系,给教师建立一个解读课堂的基本框架,使教师实践与反思课堂教学有迹可循,有法可依,为课堂之理聚成提供重要的知识管理工具。
四、课例研究――课堂理解行动的基本方式。
“课堂理解行动”是问理于课堂,它是基于课堂、为了课堂的活动,课堂教学实践是其关键环节,因此,课例研究是课堂理解行动基本方式。课例研究基本范式是:KQM-A模型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听课与评课(团队共同反思)――授课者反思后的二次课堂教学设计――二次课堂教学实践――总结与提升(KQM-A模型改进、丰富与完善)(课例研究五环节)。围绕课堂教学开展的观课与议课(听课与评课)是理解课堂的关键环节,基于课堂理解的观课与议课要求是:上课循理,听课思理,评课依理。观课与议课的重点是发现教师行为后面的“理”,议课不是强加观点或是庸俗的一分为二的评价,而是强调说“理”,是要抓住课堂的主要矛盾,循序渐进提升对课堂的理解与认识。这里特别强调采用学习型组织理论中团队学习策略――深度会谈技术:第一,要求参与者首先学会高品质的倾听(倾听与回应);第二,学会悬挂假设(公开自我),要主动说出自己的观点而不强加给别人,因此,“课堂理解”特别强调合作的研修氛围的营造。
五、学习、活动与管理――课堂理解行动三大保障
课堂理解行动校本研修活动要顺利地开展,需要下面三个方面作支撑。学习培训。这是课堂理解行动的基础支撑与保障。学校系统开展有关课堂理解行动的系列学习培训,旨在解决课堂理解行动中的学科理解、理论支撑与研究方法等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与要求。第一,学科专业的学习与深化。要求是建立学科教学思想,深刻理解学科本质以及融会贯通学科知识,学习内容包括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学科教材(通读),专业杂志(教师的教科书)等;第二,理论学习,主要内容包括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生本教育、思维科学等;第三,实践学习,内容包括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如何撰写教育案例、如何撰写教育叙事以及开展课题研究等。学习培训通过统一培训与教师自主学习结合的方式开展活动组织。学校倡导多层级、系列化持续地开展课堂理解行动。课堂理解行动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它可以在科组内、师徒之间以及自由合作伙伴之间开展活动,同时,课堂理解行动应该和日常的公开课、示范课、竞赛课等教学活动相结合。根据目前学校的规模与发展状况,以学校层面组织的专题性课堂理解行动为主,教学处统一安排,每周二、四分别开展一次课例研究活动,发挥统领、示范与引导作用。同时,学校成立“课堂理解校本研修论坛”,对课堂理解行动各类活动进行阶段性反馈、总结与指导,同时也是一个展示与交流教师课堂理解行动中的经验、体会及成果的平台。论坛每月举办一次,由教学处牵头组织落实。特别指出的是,尽管我们强调合作性研修,但是仍然倡导教师个人自主研修行为,教师可按照课堂理解的基本要求,对自己的每堂课进行自主反思,认真填写教案后反思记录;或者将自己的课进行录像,对照录像自主反复观摩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构建。
规范管理。第一,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督查校本研修工作;教导处是校本研修规划管理部门,设计与部署校本培训工作;各科组长是具体责任人,负责校本研修工作具体落实。第二,不断完善健全校本研修制度。从人员职责、工作要求、过程监督、效果评价、成果收集、资料存档等进行全面的制度安排,保证研修活动的有效开展。第三,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课堂理解行动是一个长期的、较为复杂的学术活动,因此,学校将将信息技术与KQM-A方法工具相结合,对课堂理解行动的过程与成果进行有效整合,开发“宝龙学校课堂理解行动校本研修层级软件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层面,一是学校统管层面,二是开展活动主体层面(科组、备课组以及师徒合作组等)以及教师行动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