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4日,孙宗良老师莅临我校指导语文科组的工作。此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如何解读文本。
一、解读背景
语文跟别的学科有显著的不同,不同在于它是文本形式的,备课上课的选择点很多。每一篇课文都可以从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上做文章。那么从那点着手?最重要的应该是明确课文的核心价值。
经典与非经典是区别很大的,《论语》是经典,《王几何》是非经典。经典要深入,经典作品中的人物,一是他本身,二是他是一个符号,代表一类人,像陈景润。有些分经典的文章,就像《王几何》这类的文章,学生一看就懂,老师不讲学生也能明白,怎么来处理这类文章呢?不仅仅明白是表达什么,还要了解文章是怎么表达的,也就是要学习它的写法。从这点看,付嫱这节课的方向是对的。
二、文本的解读的层次
第一 文本人物对象有层次
就拿王几何这个人来说,就可以分为“课堂上的王几何”、“作为父亲朋友的王几何”、“特定年代的王几何”等。嫦娥可以分为字面上的嫦娥,传统意蕴上的嫦娥,作为人的嫦娥这几个层次。结合具体的学生对象,七年级学生的王几何要深入一点,而三年级学生的嫦娥就要浅显一点。目的是选择合适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第二 从想象到体验认知层次
感受人物性格的时候,有“抽取”(抽象)和“体验”(形象)两种方式。像“挤进门来”就是分析;而“每一根头发都在笑”“排球大的三个字”就是形象。从想象到体验是文本解读的一种方式。体验是培养语文思维的重要的方式。分析+体验=学习。
第三 过程层次
(1)从哪里进去解读文本。找有思维冲突的地方。如《王几何》里“痛快”,这个痛快跟前面一直表现的王几何的幽默是不相同的,为什么感到“痛快”,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2)注意逻辑性。语文老师的逻辑一向不是很强,不太关注知识的内在的联系,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有一个内在的联系。先有嫦娥之伤才有李商隐的忧伤。
三、今天关注了学生的学,怎样让这点成为现实?
叶圣陶先生说的“学堂”,今天我们说“教室”,“学本”变成了“教科书”,主体都是从学生转为教师。我们要还原。
我们要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我们要就会学生能力,首先要教会如下能力:
(1)培养关注文本的能力
培养对语言的敏感。比如刚才提到的“痛快”“排球大的”,就是敏感点;关注词句之间的前后呼应。像“痛快”后文是有呼应的句子的。其实,这些敏感点,也很容易被出卷人作为考点的。
(2)培养联系的意识
要具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理解词语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识,看这个词这句话与上下文的哪些语句形成特定的呼应。
(3)培养情境意识
四、关于吟诵
吟诵课怎么上,目前是没有定论的,唐朝以来就有吟诵了。那时,扬州就很盛。总的来说,吟诵有伴唱不管调的特点。不通的情感的表达主要通过音的高低和快慢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