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8日,孙宗良老师再次莅临我校指导语文科组的工作。此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如何解读文本。首先,孙老师和全体语文老师听了两位行政的课,分别是张文军老师的《生命的林子》和石全国老师的《老人与海欧》。孙老师给予这两节课很高的评价。他认为两节课都上得非常成功,两位行政文本解读都较深入,两篇文章较生活有所冲突,但都能适当取舍,改编为我所用。
接着,孙老师就几个方面做了具体的指导,要点如下:
教师文体解读是老师最重要的素养,怎么解读没有方法可循。
一、教学价值
1.文本解读的层次性
如果文本有几条线索,应选择相对动态的那条,通过分析对象的变化(特别是人物的心态变化)让学生感悟文本。如:《生命的林子》与生活有冲突,它是违背实际生活规律的,作者在编写时会适当取舍、改编为我所用。在文章中,“林子”有好几个意味,老师应有所领悟。每篇文章都应该有“抓手”,以突破重难点,提升文本价值。
2.应多关注文本中的具体语言
在教学中,不能只关注那些有关主旨的句子。应结合文本抓语言,那些不醒目但很有意味的词语,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如:传说、刚、都、很;要抓语言与语言之间的联系,如刚与虽;要抓语言的表达顺序,如:收拾好经卷,再向方丈辞行。
二、教学节奏
课堂的层次性需要一条主线,一条一脉相承、逐层推进的主线。如《老人与海鸥》更有意味,应更关注事情发展的层次性。在解读时,可从“家人”入手,逐层推进。认识到老人与海欧不只是单纯地对对方好,而是人性相通,情感的依托。
三、如何处理知识、能力、素养的关系?
首先什么是知识?掌握知识的方法有哪些?我们应该认识到,知识教学是需要的,如何在课堂上呈现?路径不是绝对的。现在的语文教学是否需要学生掌握固化的知识?这种固化的知识是否是单列的?不要让知识教学束缚了我们的教学。知识是可以融在学生思维过程中的。
四、问题的指向性
我们应该设立思维主线,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围绕主线,应设立“问题链”。问题应该是为课堂服务的,以发展学生思维。
五、课堂的情感
课堂一般有理性与感性两种状态,但它们并不冲突。老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状态,以产生与文本相符合的情感体验。
六、课程资源的使用
有问题到文本中的是种很好的方法。教学资源主要来自相关的生活资源,以及资料。借助时代、文化、社会等帮助解读文本,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涵。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借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资源,也能更好地理解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