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书帆,走在读书的路上
2015-01-14 语文科组 周惠颜 点击:[]
群山回抱,蓝天入怀。2013年的9月1日,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我站在了宝龙学校的校门口,凝视着这一片景色,此后它就像烙印,长久地留在我心间,即使是在梦里,我也总能感觉到它在阳光照耀下的温暖。
我一直享受着这份温暖,它来自每次踏进校门,耳畔中传来的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朗朗清脆的读书声,来自我的孩子们日新月异的成长和变化。这就像站在花园里,看到春日里一片欣欣向荣后的喜悦。
这温暖又来自课堂听写偶尔的间歇,看孩子们低头写字的认真,总让我想起自己读书时候的光景,那么近,仿佛就在昨天。
我的读书
六岁那年,妈妈抓住我的手在纸上一笔一划地写下三个字,轻轻对我说:“你就要去读书啦,这是你的名字,你要认真写。”从那时开始,我总是认真地对待每一次书写,只求老师在我的作业本上潇洒地写下漂亮的“好”。寒冬腊月,大家都在被窝里熟睡的时候,我披着大衣缩在沙发上一遍又一遍地背诵课文,只求在课堂上获得老师赞许的微笑。六年级的时候,我在作文中跟余老师倾吐了自己对《花季雨季》的喜爱,并建议老师也去看一看。亲爱的余老师给我留言:“你真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我喜欢你!你可以把那本书借给我吗?”这一个个漂亮的红色钢笔字,犹如刺破黑暗的曙光,让我看到了希望,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血液从心脏瞬间充斥全身的喜悦。我也是第一次发现,原来我一直仰视着的老师,离我这么近,这么亲。我喜欢余老师,我渴望与她分享生活的点滴。我开始奔走于图书馆和书店,认识了基督山伯爵的坚韧,读懂了郝思嘉的百折不挠,知道了简爱的善良不屈,懂得了卡西莫多的真善美……那些鲜活的人物鲜明的个性,那些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我懵懂的青少年时代烙下了永久的印记。读书的习惯也在那时养成,嵌入生命,融入血液,成为我不能割舍的一种生活。
我在教书
天涯海角有穷处,回报师恩无绝期,我选择也成为一名老师。我立志,像我的老师爱我一样爱我的学生。
然而,醉酒方知酒味浓,为师才知为师难。面对一大群麻雀似的孩子们,我才真正意识到教师职业是何等的艰辛和琐碎!
每当泄气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余老师喜欢给我们念这样一首诗——“攻城莫畏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攻克一个个教育难关,靠的是无畏的斗志和无私的付出。所谓,“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于是我开始了披星戴月地备课,生活中有了周末一户又一户的家访,甚至有了向家长反应孩子情况时听到家长在电话那头打哈欠,才发现已是深夜12点多的尴尬……也有了孩子们看了我给他们写的信后泪水迷蒙了的双眼,还有了家长不知如何表达感激之意时有力的握手……
我骄傲,因为我是老师!我幸福,因为我是老师!
读书仍在路上
教龄的慢慢增长,喜悦中又有了一些惶恐。孩子们千奇百怪的问题,让我有时感觉自己积累的知识,就像蓄水的池子慢慢显出干涸,于是我知道,只有新的学习,甚至是终身的读书,才能为自己的教学开凿新的源头。
从蒙台梭利的《有吸引力的心灵》、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们好》中找到了与众不同的教儿童掌握读、写、算等初步知识的方法,也开始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问题。突然不那么容易生气,感觉我的孩子个个都那么可爱;从小林宗作校长那里领悟了教育的真谛,原来是对儿童的顺应和尊重;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学会了反思专业问题;又从雷夫老师的身上看到了教育蕴藏着不可思议的可能……这些教育大师的思想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又似一艘巨轮载着我在教育的海洋中乘风破浪。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知道,光是自己读书是不够的,还需要带着学生一起来读。韩兴娥老师在《让孩子踏上阅读的快车道》中说“阅读是孩子获得幸福的基础”“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教一年级时,为了让孩子们爱上阅读,我们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号召大家一起捐书、看书。我也坚持每周给孩子们读书。当孩子们有一定的阅读兴趣之后,我倡议家长给孩子们买书,带着孩子们共读,交流读书感受。在安心的、无拘无束的阅读氛围中,我和孩子们自由自在地畅游书海,就连呼吸也是那么的温柔,我享受这如水般轻柔、如雨露般滋润的“润泽”感。天真无邪写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童言无忌呈现于课内课外,阳光、幸福,成了我们师生的共同写照。
读书就是教育,教育就是读书。教者只有博览群书,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才会真正成为“人之师”。我将在“流淌着智慧的光华,摇曳着思想的要义”的书籍中,不断汲取营养,拓宽生命的维度,寻找生活的幸福。而孩子们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告诉我:船帆刚刚起航,读书仍在路上。
上一条:读书 教书 读书
下一条:人在途中,心还年轻——我的教学生涯
【关闭】